Posts By 小臣

政制發展是六串二四三?

  《政制發展綠皮書》出籠,曾特首在零五年一役鎩羽而歸之後,今次來一個韋小寶式聰明,把綠皮書變成「試卷一」(即多項選擇題),把政制發展化成六條題目,每題有三個以上的選擇,「串勻」之後最少有二百四十三個可能性。大家暈頭轉向之際,幾天下來對此已經興趣索然,更遑論可以有一個「大多數市民同意的方案」跑出來。三個月後他自然可以大條道理向立法會施壓,到時再把不能選出一個有三分之二議員同意的方案的責任推在立法會身上,自己就可以安然脫身,果然比韋小寶更滑頭。

此外,他又把唐中年推上前線。此君以其「豐富的經驗」、「過人的口才」,一出場已讓大家如墜五里霧中,說了半天還是言不及義,只聽到他不斷念咒式重覆「誠懇、包容、開放、誠懇、包容、開放、誠懇、包容、開放」,說到綠皮書的內容則錯漏百出。有人更爆出此君在當日的吹風會中,於一眾傳媒老總面前多番大出洋相的「本事」。曾先生多了一個「下屬辦事不力」的籌碼,絕對是身立不敗之地。

觀乎綠皮書的內容,選擇題不過是次要,最重要的內容其實在第二章,因為此章中多次引述基本法的內容及最新的「中央指示」,就連吳邦國最近的「沒有剩餘權力論」也放了進去(他吳邦國一個人說了算?人大委員長就等同人大?他這句說話有什麼憲制地位?為什麼可以放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地位>一節之內?)。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再次宣示「一國」高高在上的地位,最後搞出什麼時間表和路線圖套餐也好,任命行政長官的權在中央,故此大家答題目是請小心,要是和中央的標準答案不符,根本就沒有可能過得了關。大家也請留意,選擇題中沒有為提名委員會的「民主程序」提供選擇,只在「提名門檻」等枝節中大做文章,而提名委員會如何按民主程序選出候選人這一重要機制,卻含糊其詞,語焉不詳。原因很簡單,中央根本不可能在這一環節上放鬆,一定要抓住候選人要「合他們心水」這一重要手段,否則便可能出現一人一票選出長毛而中央不能任命的死結。

說到底,香港作為一個沒有民主的中國下的一個地區,根本沒可能自主地選出行政長官,中央不可能讓台灣民進黨這一台戲在香港重演,這個事實我們只能無奈地接受。不過我不是鼓勵大家保持緘默,而是應該站出來就這份綠皮書發表意見。而意見也不應只是答選擇題,否則便落入了政府的圈套(即接受「民主程序」沒有選項),也不要去簽什麼「標準答案」意見書,再重蹈「八八直選」民意調查的覆轍(當年政府不接納民主派的數十萬個支持直選的簽名,以「民意不傾向直選為由」,拖慢政制發展的步伐)。

請大家去看看《政制發展綠皮書》,再寫一封電郵表達自己的意見。

香港美食 – 新景園咖哩小廚

  自從在小頭的網誌看過此店的介紹後,一直想找機會去光顧,不過最後還是在我們三人的「星期一之約」才成行。

此店在灣仔春園街,人多擠迫的地方,想不到有間賣小炒的茶餐廳會有好吃的咖喱豬排。除了咖喱豬排飯之外,我們還點了乾炒牛河、炒通菜和荷葉蒸雞。

這豬排其貌不揚,可是吃來卻鬆化香口,肉質雖不及日本黑豚,但一吃而知不是冷藏貨。

書評:《Ways of Seeing》

這本《Ways of Seeing》是甚為有名的視覺文化評論專著,見近年也有人以之作為文化研究的入門讀本,便買來一看。

此書寫於 1972 年,把 BBC 一個介紹藝術史的電視教育系列文字化,據聞電視版比文字版更有震撼力。書的主題是西洋油畫,作者以獨特的角度切入一個全新的觀賞方式,解構西方視覺藝術所蘊含的社會脈絡和意識型態。

文庫本大小的書,只有二百頁不到的篇幅,附有大量插圖,其中有一半的章節只有圖畫,沒有任何文字。作者 John Berger 希望讀者在閱讀作者的詮釋之前,直接感受圖畫本身的意涵。

Berger 在書中的主要觀點如下:

香港美食 – 蓮香樓

  這次小字輩的聚會拖了很久,待得小妹「出關」,又輪到小臣「驛馬星動」,最後定下的日期是娜姐日語考試後的那一晚。豈料小臣因公私兩忙而弄錯了聚會的時間,遲到了要大家久等,真是不好意思。

在等候我和小卡的期間,各小字輩已擬妥菜單,並決定先來幾只炸蟹螫解一解饞。

香港美食 – 尋找隱世小店 : 永記潮州粉麵

  在另一位網友的 blog 上看到這家潮州粉麵小店,是牛頭角源發之外,少有售賣豬什湯的麵店。不過此店不設夜市,星期日又不知是否休息,終於找到一個不用上班的星期六來光顧。店在西營盤海味街(德輔道西)靠近上環的一條橫街內(下一條橫街便是皇后街),頗為隱蔽。

是日小暑,但正午時份此店居然坐無虛席。店外也擺了幾張桌子,不過這種天氣下也沒有人捱得住高溫在室外吃麵。

和源發有點不同,店除了豬什外,也賣牛腩等少量和牛有關的食品,不過既然是前者最有名,當然先來兩碗豬什河粉,另加一碗墨魚丸併魚皮餃。

豬什河粉份量不算多,但豬什卻有很多款式,除了常見的粉腸、豬肝、豬肺外,還有豬心、甚至豬舌頭。豬什的清潔做得非常透徹,沒有異味臊味,也灼得剛好,應腍的部位不覺韌,應爽口的亦不會過火。

湯頭頗清,但並非淡而無味,應是用了豬骨加上胡椒煮成。河粉幼滑而有米香,配上清甜的銀芽,是正宗潮式口味。

我的學校

  現在的家長都是孟母,為了兒女入學而不惜三遷,小臣不打算養兒育女,沒有這些煩惱。回想起小時候,這些根本不是問題,讀書一定是在本區,我們這些屋邨少年也負擔不起跨區上學的負擔。

小臣一歲時搬進華富邨,幼稚園和小學都是在邨內讀。幼稚園所在的樓房離住處比較遠,腦海中總是記著小臣爸拖著我去上學的情況。最深刻有兩個場景 – 一次是暴雨之下,邨內大水浸,小臣爸背著我,把褲管抽高,一步一驚心地在水溝裡往幼稚園進發(這麼大雨為什麼非要去上學不可?)。另一次則被困在電梯中,電燈熄滅,小臣哭過不停;最後來了消防員,把電梯門撬開,小臣爸把我從掉下了半層的電梯中送進消防員的手中,自己才爬出來。幼稚園生活反而沒有多大印象,反正不是唱遊,就是開生日會,回家就寫字。要考試嗎?真是記不起來了。

香港美食 – Panash

  小臣的早餐通常只是一杯拿鐵,不過近來公司附近開了這家日式麵包店,也就多了買麵包吃。

吃過很多款麵包後,還是鍾情這一款粟米沙拉包,簡單的粟米粒加上沙拉醬,配上鬆軟的麵包,真是百吃不厭。最重要是小臣很早就上班,很多時都買到剛出爐的新鮮麵包,熱烘烘的更添美味。

小卡說這麵包好像「一陣風」似的,即是沒有什麼質感。我早上不慣吃太多東西,正合我意。

唯一不喜歡的,是麵包底塗了頗多油,以防麵包把底紙黏著。但這些油卻隨著麵包吃進肚裡,不太健康。

香港美食 – Cafe Marco

  之前因為常到 La Brasserie 吃飯,所以加入了 Macro Polo 酒店集團的會員,付年費後除了可以享有在旗下餐廳的半價優惠外,還有兩晚免費住房,以及一頓免費自助餐(其實另外還有很多贈劵等東西,也不詳細說了)。

免費住宿的是普通房,但如果儲滿了印章(在旗下餐廳吃一次飯蓋一個),便可升級至套房。近期很少去 La Brasserie,好不容易才在限期前儲了八個印章,訂了六月二日晚去住,不料後來小字輩澳門遊也改了在那天,結果要改期,在限期前只能取六月七日(星期四晚),放了工去住酒店而翌日又要上班,有點怪怪的感覺。

這次選擇了 Macro Polo Prince 酒店,房間比 Gateway 新一點,套房的間隔一樣,兩個人住當然是超闊落。

文化現象系列之二十 – 殖民、後殖民、愛國

  回歸十年,在一連串歌舞昇平的唱好聲之中,《星期日檔案》及《鏗鏘集》卻來個對愛國教育的反思,可謂近期唯一有觀賞價值的電視節目。小臣也趁此機會,深思一下殖民、後殖民和愛國的互動。

香港是殖民史上比較獨特的例子。她在割讓予英國之前只有少數居民,而整篇香港的發展史,都是在英國人管治之後才書寫出來的。香港在二戰後不斷膨脹的人口,大部分是逃避中國共產黨的暴政而來,故此當香港要回歸祖國之時,大部份人的心裡是惶恐而不是喜悅 – 資產階級怕會被鬥爭,過慣了自由生活的一般民眾不想被控制思想,加上由一個相對進步國家的管治下,要落入封閉落後的共產政權手中,沒有憂慮和不安是騙人的。八九年六四屠城,共產黨在全世界的鏡頭之下公演暴政的凶悍,把香港人的最後一點信任亦抹殺掉。

可幸後來中國在改革開放的不歸路上,不能再走毛澤東那一套,而經濟上的不斷發展,也讓香港對內地的依賴越來越深。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國兩制的關口上,回歸後中央尚算守得緊,很多人的憂慮也因而減退了不少。可是中國在政治上並沒有向前走過一步,任何對共產政權的威脅,仍會在萌芽前被消滅。有人以為內地媒體可以報導一些影響民生的事件(毒菜毒魚毒蛋毒奶粉),就是開放的第一步,但這些只是表面化的「洩洪」手段,政治方面的批評還是一句也談不得。這種在民主路上的死結,正是令香港中生代不能建立愛國情懷的原因之一。

香港人之中,除了傳統左派之外,反殖的思想一向不濃,除了文革時期在香港發生過大規模的暴亂之外,沒有人因反殖而衝擊殖民地政府。中國政府亦沒有積極鼓吹香港人反殖,因為反殖可能帶來獨立的訴求,而獨立從來不是一個選項。其他殖民地以獨立告終,而香港只是政權更替,殖民地人民沒有選擇的餘地;所以對香港人來說,回歸只是更換宗主國而已,不像其他成功獨立自主的地方那樣,讓人民對新政府產生由衷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強加於我們身上那「一國」,和在香港行之有效的普通法、三權分立、尊重人權的制度根本格格不入,連認同也未必談得上,當然更不可能投入去愛國。而中央政府也不時擺出封建家長的面孔,重覆地告訴我們「一國在兩制之上」,「中央給予多少,香港就有多少」。要求臣服乃無可厚非,但奢求兒子去愛一個扳著臉孔教訓、沒有商量餘地、從不打算以理服人的老父,只能是緣木求魚吧。

英國人很聰明,知道在百分之九十九人口是中國人的地方,沒有可能要求他們效忠英國,所以在其管治期間,一直和一般市民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要求他們愛英國,也只在深宵才播英國國歌,但亦沒有積極推動中國文化教育。在內地逃來的上一代香港人,只是抱著過客的心態,在「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好好賺錢/避難。建立「香港精神」、對本地產生認同感的,是戰後在香港出生的一代。但所謂香港精神,只是單純地建基於沒有根的繁華空殼之上,在經濟泡沫爆破、內地經濟迎頭趕上的今天,身份認同危機便浮現出來。此時此刻,當我們被問到自己是什麼人時,竟有不知如何應對的隱痛,實在是殖民/後殖受害者的最佳寫照。

今天在香港搞愛國教育,上面的歷史因由一概講不得,因為充滿了政治不正確的語言。在學生的歷史課本上,在寫到中英八四年簽訂聯合聲明後,下一句便是九七年七月一日回歸祖國,中間那一片空白,無助下一代瞭解面對政權更替那一代人的心態。此外,愛國應是讓人民由敬而生愛,而敬是由衷自發、是長期觀察後因理解而產生的尊崇之意;蒙蔽式的崇拜毛澤東搞了不少,最後亦被歷史所唾棄,如果有人以為經濟高速發展、射了一個人上太空、成功搞一次奧運 …… 等等就可以讓我們「心繫家國」,那也未免膚淺了些。假如中港在民主、政制發展的步伐上不能走近一些,我看到的只是更多的疏離和對抗,要我在這種情況下由衷地愛國,只不過是空想。

香港美食 – Pepper Lunch

  另一間在日本有名的速食店在港登陸,在日本一直沒有機會試,所以有點心癢難撓。有天興起即時找人同去,小娜爽快地答應,便來個三人行。

店開在朗豪坊的 Food Court 內,有點不方便,尤其是要佔著桌子等人的時候。Pepper Lunch 是自助牛排店,店家把生牛肉放在以電磁波加熱的鐵板上,由食客自行把牛排煎熟,有點像石燒那種吃法。

買票的輪候時間不長,但卻等了十五分鐘才拿到我們的三份牛排。我和小卡聽從小彭的忠告,點了霜降牛排,而小娜則要了「一口牛肉加漢堡排」。每份七、八十元不等,另加十元可改為有飯及汽水的套餐。

牛排剛放上鐵板還有幾聲「吱、吱」的聲響,可是拿回座位後已經沉默不語,不過鐵板有足夠的熱力把牛排煎熟,不想吃太熟的,便要把牛排放在芽菜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