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 – 千里之月

  月之麗鮨旬菜變成了千里之月,主攻壽司刺身類,不再賣懷石料理了。這次來的目的,自然是發掘吃壽司的新地點。

自選壽司可選九、十二、十六件,最高收費為二百五十元,屬於偏高,不過選擇比其他店多,愛吃鮪腩的大可點一件中鮪腹、一件炙鮪腹,再加一件碎鮪泥軍艦卷,自製一個「三點盛」可也。

我的老師(上)

  之前一篇寫了<我的學校>,剛好數天前和中學老師及同學聚會,又憶起中學時的生活片段。趁記憶猶新,記下幾位對我影響至深的中學老師。

第一位就是剛去探望過的潘老師。她是我中三的班主任,其後在中四、五繼續在我們班教中國歷史(對,理科班必修中史,還要是乙丙組 – 即近現代史,這是校長的一份堅持)。潘老師由台灣畢業回來,結果就在我們就讀那間中學任教至退休,把她的流金歲月都奉獻給學生,而她亦由當年的烏黑長髮美少女,變成了現在的長者。教我們時她在學校已任職數年,經歷過私校年代「有背景」學生的磨練,對著我們這些純樸的初中生,自然甚有威嚴。

香港美食 – 再訪陶源

  灣仔的大有商場大翻新,加上旁邊新建的這個大同商場,添了好幾家新的食肆。這晚正為晚飯地點傷腦筋,忽然想起陶源在大同商場開了分店,便決定來這裡。

陶源只試過觀塘店,其他分店還是第一次光顧,小卡不太喜歡陶源的侍應,因她們經常硬銷一些貴價菜,本來打算再給它一次機會,不料這晚又被迫領教一次。

一坐下看到有上次沒吃到的特價雞煲翅,當然不假思索便點了。然後打算點菜單上的青衣魚炒球,女侍應卻說是日有即劏的大青衣翅(就是近魚鰭的部分),建議我們要了最後一份,幸好答應前問她價錢是不是和菜單上的一樣,豈料她說要八百多元!普通青衣魚炒球一份是百多元,跳級到八百多元一份,總應該先告訴人客吧?若是買單時知道再來理論的話,那就什麼興致也沒有了。錢不是問題,覺得值得的話,貴一點的菜我也會點,但用這種手法來促銷,就很令人反感。

香港美食 – The Lane

 這家在觀塘工業區的西餐廳,近期有多本雜誌介紹,見它就在小卡的上班地點附近,便來吃一次。

店在興業街,從繁忙的開源道轉進來,竟然是另一番氣象,有一連數家店(老麥、茶餐廳及這家 The Lane)設置了室外座位,主要提供予抽煙的食客。The Lane 的室外座位還有籬笆圍著,免了和途人對望的尷尬。

店內的裝修頗有格調,氣氛不俗,除了把不算小的店面分成數個小區外,尚有房間可供賓客搞派對用,同區絕對沒有這種級數的西餐廳。

不少人推薦海鮮,特別是生蠔,不過第一次來還是吃晚餐比較保險。三百元左右一位有四道菜,選擇亦頗吸引。侍應說是日星期五 Happy Hour 延長至晚飯時間,酒類買一送一,便點了兩杯 House Wine,是澳洲酒,果味不錯,但不算順滑。

麵包是全個上桌,由客人自行切片,暖烘烘的鬆軟麥包,配香草牛油吃不俗。

自家美食 – 雞扒撈丁

  繼上次的碟頭飯後,小臣又要求小卡弄另一款適合夏天吃的東西,就是雞扒撈丁。不過要比蘭芳園好吃,就要用鮮雞。

去街市買半只雞,請「雞哥」代為去骨。雞殼留下,另買冬瓜及雞什,就可以煮一個既消暑又美味的湯。

雞扒以平底鍋煎香,最後灑一些雞湯後蓋著它焗一會,既可保證煎熟雞扒,又不會乾乎乎。

把原味的出前一丁麵以沸水煮開,過冷河後回鍋,加入麻油、原裝味粉及煎過的蔥粒「撈」勻,上碟後放入雞扒,便大功告成。

香嫩的雞扒,配彈牙的麵條,果然非常醒胃,又不會像吃熱湯麵般大汗淋漓,最合酷熱天氣之下吃。

音樂 – Von Sudenfed 《Tromatic Reflexxions》

  小臣除了 Joy Division 外,對後崩樂隊不是太熱衷,畢竟電子音樂才是我的最愛。不過當知道德國電子組合 Mouse on Mars 竟然會跟老牌後崩樂隊 The Fall 中的 Mark E. Smith 合作,組成了此隊 Von Sudenfed 後,也忍不住買來這張《Tromatic Reflexxions》來聽一聽。

聽了一遍沒有甚麼感覺,再在上班途中反覆聽了幾次,終於證實自己不喜歡這種 Electro-Punk 的風格。我不是太熟悉 Mouse on Mars,多年前聽過一張碟,記憶將它歸入 Ambient、Trance 一類。在這張《Tromatic Reflexxions》中,出來的音樂是大量刺耳的辛辣聲響,時而加上結他的噪音及扭曲的吟唱,對我來說是太刺激了一些。

這並不代表我一點也不喜歡這張大碟,其中不乏精彩之作:<Flooded>在 Hip-hop 聲中幽了的士高一默;<Chicken Yiamas>的點點藍調;<Dearest Friends>內的鄉土風情;以及<The Rhinohead>裡久違了的新浪漫節拍等,都是比較順耳的作品。

有興趣可以看看他們的首個 MV,就是第一張單曲<Fledermaus Can’t Get It>,三位成員易服出場,頗有驚嚇性。

香港美食 – 牛記茶室

  又是星期一之約,店自然是在小頭的待吃名單之中選出來的,不過來之前我從未聽說過這家牛記茶室。歌賦街我只知道有九記。

原來這是家比較街坊的小菜館,但生意不錯,幸好小頭保險,預先打電話來訂了座。

墊檯的居然是久違了的雞皮紙,很有懷舊的感覺。

香港美食 – 新王朝觀景酒家 (Closed)

  老友 T 來電,說他的一對寶貝千金出國放暑假了,剩下他夫婦晚上沒寄託,想找我和小卡吃飯。T 的太太 E 平常一下班就回家打點小朋友的功課,不知多久沒和她吃過飯了。

四個人還是吃中菜比較好,想起 T 無雞不歡,就決定去新王朝觀景酒家試一試,因為小頭說過這裡的玫瑰豉油雞頗有特色。

此店在合和中心的六十樓,坐在窗邊可以俯覽中環的夜景,不過中式酒家燈光太猛,入黑後就看不清室外的景象。全店只有十桌客人左右,有大部份店面用布幔遮蔽了,生意好像不太好。

先吃冬瓜盅,很久沒見到到這種「全套盔甲」的連蓋銅盅。

職場苦樂 – 鐵路系統

  上次談軌道時,見不少網友對其他鐵路系統頗感興趣,決定在此為大家介紹一下。不過篇幅所限,只能比較簡略地說一說,有興趣的話請留言,下次可就大家想知多一點的部分再深入地談。


(上海磁浮系統 – 圖片來自維基)

我的學車日記 (補鐘)

  為了在深秋北海道之旅可以享受自駕遊的樂趣,以及維護其他同行小友的生命安全,小臣自七月起開始「補鐘」(香港用語 – 指領了駕照後再找師傅學習路面技巧),重新練習駕駛。

話說小臣十多年前已領有駕駛執照,不過之後一次也未上過駕駛座,當年所學均已忘得一乾二淨。此外,以前那師傅所教的僅足夠應付考試,除了在試場繞圈外,根本未曾真正在路面實戰過,就是那時候我亦打算補鐘再練習一下,才敢駕車駛上公路,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才沒有付諸實行而已。記得當年學棍波(即手動換檔),最難就是控制離合器,試場裡有幾個斜坡右轉位,考路試時要吊著離合器等機會轉彎,車子不停在打顫,人卻在冒冷汗,絕對是人生中最悲慘的幾個時刻之一。當年找不到駕駛的樂趣,要如此協調兩手兩腳是原因之一。不過現在一般開車都是自動波(即自動換檔),要掌握的基本技術就少得多,起碼不用再理會那惱人的排檔和離合器。

接下來是找師傅,有了之前的經驗,一定要找一個能教真正路面技術的好師傅。剛巧小頭比我還早行動,而那師傅是她一個要求甚高的前同事介紹的,品質應有保証,便致電這位馮師傅約時間開始學車。

第一課先在九龍塘練習,我用以前學到的手勢轉向,轉急彎時便手忙腳亂起來,結果要重新學習轉向技巧。但一課之後已經能用馮師傅的手法駕駛,輕鬆得多。

第二課繼續練習基本技術,之後到了九龍城人多車多的地方繞圈。在真實環境下要控制速度和位置之餘,更要兼顧隨時走出馬路的途人,非常實用。

第三課在尖沙咀的橫街繞圈,除了繼續練習在繁忙地方駕駛外,亦是實地溫習交通標誌的良機:那一個路口可以左/右轉、那一條是單程路,等等,看書考筆試容易,要即時作出判斷就困難得多。

第四課練「五種路口」(普通左轉、兩線右轉入一線、大路右轉入小路、小路右轉出大路、支路出快速公路),在九龍灣工業區全部有齊。最後還進了某私人屋苑的露天停車場,初試幾種泊位技術。

第五課練切線,由一般速度的公路練到快速公路,在不同情況下切入所需的行車線。最後在紅隧的兩邊入口繞圈(往香港方向在最後關頭切三線入「往尖東」的行車線;轉一圈後在理工大學旁往九龍方向切四線到「往香港」的行車線再返回紅隧另一邊,如是者循環幾次),在超多車的環境下切線,真是冷汗直冒,不過漸漸掌握了技巧,對在路面駕駛有信心得多。

前天第六課練泊位,先在比較寧靜的九龍塘練 L 位及 S 位,再到九龍城在滿街亂泊車輛的環境下泊左/右 S 位,與及路邊停車。最難的除了是右面 S 位外,在紅磡某處還有一種下坡路的 S 位,要吊油門才能倒車,不小心踏多了油,除了來不及轉向外,還有機會碰到後面的車輛,難度甚高。

六課下來,已經大致掌握了基本技術,亦有了不少實戰經驗。下一課會去練郊區多彎路的地方(和是次深秋行程的某些路段相似),住在大埔公路上的朋友,星期天最好留在家中。師傅說十課便可學齊所有技術,不過如果下一課進度理想,會再決定是否需要上足十課。


(補充:之後第七至八課分別是到郊外練習山路,以及在室內停車場在各種不同情況下試泊L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