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些評論得知此乃王安憶突破之作,讀前不免有些期待。
哦,原來是以男性為題材的作品。再回想一下,王安憶的每一篇小說的主角好像都是女性,由《長恨歌》到《米尼》到《桃之夭夭》。但開首的一大段,又分明非常王安憶風格 – 細緻地形容主角毛豆居住的村落,並把他的成長鉅細無遺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是《桃之夭夭》等作品慣用的手法,只是主角由女生換成男生。
毛豆是一個純樸害羞的鄉村少年,長大後幾經轉折成為出租車司機。就在這裡筆鋒一轉,毛豆在平安夜裡接載了三個劫車客,這三個人卻沒有打算傷害他,而是準備把車脫手後把錢分一份給他。劫車客(大王、二王、三王)把車沿國道駛至遠離上海市,毛豆在無計可施之下亦隨他們一起遠行,並續漸對大王產生好感。
大王從軍,靠自學成功,且極愛和別人辯論,可惜他雖然強記了不少知識,但在欠缺正統思辯方法訓練下,便流於詭辯,為有識之士所不屑,但一般人又沒有能力和他辯論。退伍後他不甘在鄉間平淡地渡過餘生,便出來闖盪江湖,最後遇上小偷二王和跟隨著他的小混混三王,成為共同進退的兄弟。就因為大王的奇特背景,四人就成為不一樣的盜賊,有空時不是聽大王說他從書本記下來的故事,就是玩「說故事接龍」等遊戲,說穿了就是大王想把三人鍛鍊成可與自己匹敵的詭辯家。
小說的後半部就是在這種奇特的處境下開展,毛豆後來決定與三人共同浪蕩天下,而他們之間互述的真實/杜撰的故事,串起來看似一片虛幻,其實是作者暗地裡嘲諷現代中國的各種怪現象。四人建立起來的水滸式江湖兒女關係,在道德與良知盡喪的神州大陸已成絕響;這種「梟雄」在今天當然已不復存在,王安憶卻企圖借這種消失了的「義」,來反映現實的荒誕。王安憶亦借大王這個人物,去指涉一個豪情萬丈、志在天下的聰明人,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個人祟拜之路。
此書雖然言之有物,但結構實在過於鬆散,前面花了四十頁埋下的伏線,例如毛豆的姐姐,在後半部一次也沒有出現過。基本上沒有了前半部,這故事可能更緊湊。而結尾草草收場,也令人有點意外,雖然可能是故意的反高潮,但亦嫌草率。
連續讀了兩本有關日本的書,才發覺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哈日。
《整形日本》是湯禎兆寫的,以比較深入的方式談一些日本文化現象,由 Kawaii、Otaku 到 Parasite Single 等「潮」與「不潮」的 buzzwords 全部囊括,並揭示這些現象背後的日本文化深層結構。湯先生在書內大量引用日本電影,諸如《死亡筆記》、《迷失東京》、《戀之門》等,由於我一套也沒有看過,根本不能判斷他舉的例是否恰當,讀起來就不能投入。假如湯先生要求每位讀者都是哈日狂熱份子,那麼我就顯然不具備讀這本書的資格,說自己不夠哈日,就是這個層次上的問題。
湯先生也企圖來個日港比較,在每一篇的結語中,談論這些文化現象傳入香港後的質變。很明顯湯先生對香港的文化的認知,比他對日本的理解淺薄得多,他空談香港的 Kawaii 和 Cosplay 族是何等不成氣候,卻沒有以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歷史的背景來闡釋這些質變的原因。把這些部分從本書刪去,可能比較能保存湯先生企圖建立的學者形象。
《匠味日本》是一位專欄作家藍秀朗先生在報上專欄的結集,賣的是日本潮流文化,以淺白的筆觸寫成,篇幅極短。比起湯先生故作深奧的手法,藍先生的文章易讀得多,起碼不會令人邊看邊打瞌睡。不過藍先生的文章初看還覺有趣,多讀幾篇就略嫌重覆,這些都是專欄集常見的問題。藍先生在多篇文章的篇末都來一、兩句感想,而露餡的地方就在這裡,因為不是「日本什麼都好」,就是「講日本我比你知得多」之類的賣弄,看多了就有點質疑作者的自省程度。這是我說自己不夠哈日的原因之二。
不過當閒書翻一下,睡前或上廁所時讀它幾篇,也沒有什麼損失。
這本《Ways of Seeing》是甚為有名的視覺文化評論專著,見近年也有人以之作為文化研究的入門讀本,便買來一看。
此書寫於 1972 年,把 BBC 一個介紹藝術史的電視教育系列文字化,據聞電視版比文字版更有震撼力。書的主題是西洋油畫,作者以獨特的角度切入一個全新的觀賞方式,解構西方視覺藝術所蘊含的社會脈絡和意識型態。
文庫本大小的書,只有二百頁不到的篇幅,附有大量插圖,其中有一半的章節只有圖畫,沒有任何文字。作者 John Berger 希望讀者在閱讀作者的詮釋之前,直接感受圖畫本身的意涵。
Berger 在書中的主要觀點如下:
這是本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的名著,碰巧逛深圳書城時見到,只售廿多元一本(繁體字版要百五),不需考慮便抱了回家。
這本書主要講述一個在中世紀土耳其發生的故事,採第一身多種視點敘述的寫法,風格魔幻。不過寫得並不艱澀,除了一些伊斯蘭的文化觀點需要消化外,內容可算淺白,文字鏗鏘優美,有令人追看的力量。
故事環繞著一群為宮廷作畫的細密畫家發生。蘇丹(即國王)秘密邀請「姨父」為他製作一本書,書中的插畫要採用西方(歐洲)而非伊斯蘭的畫風。由於伊斯蘭畫家講求真主給予的記憶而非寫實的方法繪畫,當細密畫家們接到這個要乖離傳統作畫風格的任務時,都有不同程度的內心鬥爭。其中一位為插畫鍍金的工匠,便因不能接受西方的風格而被殺。在兇手還沒有被找出前,姨父亦繼而被殺害,而由外地回來、被姨父委託把插畫寫成故事的主角「黑」,便負起尋找兇手的任務。另一方面,黑深愛著姨父正在守寡的女兒,兩人的關係亦因為姨父的死而改變。故事便是在這兩個主軸的互動中推進。
全書共分成五十九章,每章均以不同人/物的視點敘述。在第一章出場的便是死去的鍍金師,然後是黑、畫裡面的一條狗、兇手、一棵樹、甚至一枚金幣、一匹馬,以及紅這種顏色。轉換視點的寫法,在古往今來的作品中出現過不少(《羅生門》、《人啊,人!》等等),不過以死物來作第一身,並穿插於故事中並不多見。帕慕克的過場交代十分流暢,除了開始讀時因未搞清楚人物關係而有點混淆外,要弄懂不算複雜的情節也不太難。
(圖片來自http://www.shm.com.cn/)
在我看來,此書的主旨是勾勒出西方和伊斯蘭世界觀的不同。作者以細密畫(上圖便是一幅典型的細密畫)和西方畫的差異,來說明東、西方在本質上的分歧。穆斯林畫家的眼中只有真主的觀點,能以安拉所給予的記憶複製出一幅沒有個人風格的畫,才是一個畫家最高的成就。相反,西方以透視法繪畫,把人的視點當成中心,並強調寫實和個人風格。這種思想和伊斯蘭的世界觀完全相反,因為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只存在全知全能的安拉,沒有人可以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
今天在「九一一」後,西方和伊斯蘭國家勢不兩立,就是這些基本的歧異所引起。我們應該嘗試瞭解別人的世界觀,而不是把自己的準則強加於別人身上。讀這本小說就當是踏出第一步吧。
這是一本奇書。作者花了不少時間心血,把由政府新聞公佈、發言文稿、立法會文件、會議紀錄等搜集得來的政府高官言論,歸納為五十七招廢話公式,然後寫成了這本「寶鑑」。
小臣雖也間中留意高官的「遊花園」手段,但想不到有人專門研究這些廢話,並寫成書本出版。此書雖然在零二年面世,但這些廢話公式至今仍不斷被重覆使用,可見治港班子的水平從來沒有提高過。
作者首先在一系列比較後,突顯了香港空有全球最高待遇的領導班子,但卻成為最遲走出亞洲金融風暴低谷的地區這個事實。而環顧泰國、南韓甚至台灣,都比香港更早回到經濟增長的軌道上;若不是內地在零三年七.一大遊行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援助措施,香港人不知還要被經濟轉型折騰多久。作者揭示了高官在金融風暴颳到頭上仍不肯面對,主要還是被面子所累,不想被認為香港人在回歸後無力治港也。書中把曾蔭權在二千年預算案中對來年過高經濟增長的預測,以及「香港必定是亞洲最快復甦的地區」等錯誤言論統統翻出來算舊賬,再把董、曾等人在零二年低谷中改稱「政府也沒有靈丹妙藥」的垂頭喪氣和事局對照,讓大家看清我們的領導人廢話治港的本領之高。
在這個長長的序後,作者把五十七式逐一展現,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政府不會為博取掌聲而不負責任論」、「未有立場論」、「長遠利益論」、「依法而治論」、「行政主導論」等之外,還有只在特定情況使用的「公眾利益論」(因公眾利益而不起訴胡仙)、「民意調查比普選更能反映民意論」、「不回答私人/假設問題論」等,全部附以大量例證,看後令人嘻哈絕倒。
在某些題目下作者亦借題發揮,詳細說明了很多大家都忽略了,或者是被蒙蔽了的概念。例如「依法而治」,在中國的理解是 Rule by Law,和西方的 Rule of Law 其實相去甚遠。另外「行政主導」這個說法,其實也是一種偷換概念,政府以此來壓制立法機關的制衡力量,在回歸後更是變本加厲。
頗精彩的一本書,不過好像已經絕版了,很多大書店也找不到。有意投考政府當 AO 的人,應該找一本來把它背熟,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
這是一本令人神傷的悲劇大全集。香港這個金碧輝煌的富裕社會,背後卻有著一群被社會忽略的女性,幹著一般人不願幹的低薪工作,獨自支撐著整個家庭。為了減低租金支出,這些家庭選擇遷入天水圍北 – 一個因房屋政策失誤演變而成的單一化社區。作者陳惜姿以她多年寫訪問稿的經驗,寫出十二個天水圍師奶的故事,讓我們認識這個被稱為「悲情城市」的社區的真實一面。
天水圍北在 04.4.11 天恆村滅門慘案後,被傳媒扭曲、渲染及標籤化為「綜援懶人村」,這種火上添油的妖魔化報導,非但不能幫助區民解決問題,更令他們產生身份認同危機,隨之而來就是更多的壓力和焦慮。事實上,在這十二個故事之中,這些令人敬佩的女性都堅持自力更生,不到最後關頭也不會申請綜援;她們大多一天工作十多小時,並且要穿梭數個不同工作地點,賺取微薄的薪金來讓家人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
拖了很久才下定決心讀這本五百多頁的巨著。這是一部越讀越令人震驚的書,內地「三農問題」的嚴重性,實在遠遠超乎我的想像以外。
這部紀實文學的作者陳桂棣、吳春桃夫婦,用了兩年時間,在安徽省內的農村作出地毯式採訪後寫成。全書可分為「故事性」較強的上半部,及以農業稅制改革建議為主的下半部。
在前半部的四章之中,作者敘述了幾個農民的悲慘故事。在縣/鄉/村黨政機關的苛政和貪瀆下,農民每年要繳納國家規定上限以外的各式費用,以支持各級領導奢華的生活及支付各種形象工程之用。拒付的農民就要準備隨時有人入屋強搶,甚至被無理扣押及拷打。農忙一年,除了有可能入不敷支之外,農民還隨時會欠下政府的稅款和收費。在城市人均收入連番上升的背後,農民的生活水平卻在不斷下降,而他們亦不享有城市人的各種福利和保障,社會兩極化到了這一地步,結果就是激化矛盾,引起動盪。
這幾個真實故事的主人翁,是少數勇於代表農民反對黨政機關不合理政策的義士。他們直接投訴不果後,便繼而向市級及省級領導反映,但在官官相衛的文化下,自然得不到結果。最後要採用到北京上訪,甚至在京城作出激烈行為這種手段,才能得到中央的注意。可是中央的調查隊伍一來未必會徹查,二來亦沒有能力保護原告,老羞成怒的縣/鄉/村領導,把故事主人翁長期禁錮、擊斃或打至殘廢的有之,更離譜的是為了報復村民集體上訪,這些領導把所有村民當成暴徒,最後出動防暴警察這類國家機器把村民連老弱婦孺一起扣押,以收恐嚇之效。這些騎在人民的所謂領導,比「舊社會」的土豪或地主更不堪。
在書中的第二部份,作者開始有系統地探討三農問題的原因。除了貪污腐敗這些表面的原因外,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國家在「以農養工」的政策下,農產品長期以不合理的低價統購,以維持食品價格在一個低的水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斷澎漲,這些無事可幹、白支糧餉的人員的龐大支出,卻要農民來負擔,再加上上面說過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瞎搞的鄉鎮企業等等的各種巨大耗費,更令農民百上加斤。
作者最後闡述了幾位農業專家的改革荊棘路,這些有意推動農業稅制改革的朋友,畢生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雖然我不知道他們的方案是不是真的可行,但也很尊敬他們對解決三農問題的無私奉獻。
小臣唯一不同意作者的一個觀點,是他們的等待開明領導出現的那種傳統中國人心態。要有效監察政府,把領導變成人民公僕,要的是法治和民主制度,並不是英雄或明君。
村上春樹繼《東京奇譚錄》之後的「新」作,其實是舊作結集而成的散文集,是一系列村上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作駐校作家時的生活體驗文章。
村上從一些很簡單的生活細節:如跑步、理髮、開車、搬家等入手,以一個日本人的眼光放大觀察美、日社會的異同,從而帶出諸如東西文化差異、國民質素、種族歧視、國際戰略形勢等問題,暗地裡瞄準日本國內的某些人和事在有的放矢。不過村上以一貫的輕鬆筆調處理這些問題,除了有一、兩篇寫得較嚴肅之外,大多是輕輕幾句點到即止就算,並沒有長篇大論深入探討。若對這類話題沒有興趣,也可純粹以欣賞旅人筆記的方式去讀這本小書,當中不乏短期旅行者所感受不到的美國文化風貌。
我自己沒去過美國(也沒打算去),之前並沒有想像過有普林斯頓大學這類學究式大學村的地方,也沒想過可以就這樣讓一個外國作家駐校寫作。能在這種恬靜的環境專注地每天爬格子,應該會是挺不錯的生活。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帶一本書去巴黎》不是一般的旅遊書,如果你想在這本書找美食推介或購物指南的話,那麼一定要失望。這本書說的是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以巴黎的景點貫穿革命的枝節,適合有志瞭解古建築歷史的遊覽者。只想到花都食買瞓的朋友,還是買一本港產喪玩天書較合適(可能《跟著丹‧布朗去旅行》也夠潮,哈哈)。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