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Category: 書評

書評 – 《上了建築旅行的癮》

  幾年前在台北旅行時買的書,現在才讀。坦白說,買的時候純粹是因為印刷精美,這次拿出來讀,亦因為剛讀完《一個人的聖經》,所以來一本輕鬆點的調劑一下。

讀完的感覺,是「浮光掠影」四字。不錯,如書背的介紹所述,作者是以簡易的語言去介紹建築,但這「簡易」不易拿捏,搞不好就好像這位陳世良先生那樣,變成副刊式旅遊推介,把建築當作景點,好讓「潮人」依次去朝聖敬拜一番,和本地劉細良的好幾本旅遊書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巧,兩位都是「世/細」良!)。

書評 – 《一個人的聖經》

  大家都誤以為高行健的作品深奧難明,加上動輒六、七百頁的篇幅,所以連嘗試去讀的興趣也沒有。但《靈山》其實十分有趣,而這本《一個人的聖經》,簡直就是一部紀實小說。

《一》繼承了《靈山》以「你」、「我」、「他」交錯的寫法,不過今次沒有了「我」,明顯暗示在文革瘋狂年代要活下去的話,自我根本不能存在。對,《一》談的是文革,故事裡的「他」就是高行健自己在那個年代的經歷。《一》和一般傷痕文學的不同之處,便是高行健那獨家的「冷文學」體裁。他寫文革並非為了控訴,而是冷眼旁觀地把歷史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大家對這個人類悲劇自行作出判決。

書評 – 《錯構》(衛斯理回憶錄之一)

  沒讀倪匡的書很久了,但小學至初中時期,我可是倪先生的忠實讀者,自《藍血人》之後,一直至《黃金故事》,幾乎每一本衛斯理傳記都讀過,不過後來搞出什麼紅綾及藍絲來,和溫寶裕三人成為系列的主角,加上故事情節越來越不吸引,才停了追看。幾年前倪匡宣佈封筆,也沒有興趣買來最後那本《只限老友》。

個多月前在明周讀到一篇有關<倪匡科幻獎>的文章,當中提到這系列由台灣人葉李華博士編寫的《衛斯理回憶錄》,剛巧上次在廣州書城買了一套內地版的《藍血人》回來重讀,忽然來了點興致,便買了這套回憶錄的第一集《錯構》。

書評 – 《群象》

  這本書是在《亞洲週刊》一篇介紹中認識的:在九八年取得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的十大好書,之前曾絕版,直到零六年由麥田再發行。不過它吸引我的,是作者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於是便在網上書店訂書時,順便訂回來。它在書櫃上的一角靜待了一、兩年,最近才拿來出讀。

故事在婆羅洲熱帶雨林開展,以主人翁「男孩」施仕才的成長史,帶出施與余兩個家族的興衰,其中男孩的舅舅余家同是馬共遊擊隊的首領,亦藉此寫出馬來西亞殖民、戰爭、共黨、華人、土人的複雜交纏。

書評 – 《文化感覺:我有說話未曾講》

  讀完《秦腔》這本巨著後,在書櫃裡翻出最薄的一本書來讀。這本《文化感覺:我有說話未曾講》是二千年買的,當時還在工餘兼讀,最後一年主修文化研究,應該就是那年買的,不過此書放在書櫃九年後,才首次「出土」。

此書由城大贊助,最初還以為是城大研究生的專集,不過細讀《非前言》後,才知道是在「通識年」選修「批判流行文化」科目的學生習作。

書評 – 《秦腔》

  花了半年才把這本接近五百頁的巨著讀完。《秦腔》讓賈平凹奪得了第一屆紅樓夢獎中的「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亦是驅使我要把它讀完的動力。曾經讀過賈氏的不少作品,近年已少了追看他新作的衝動,因為自從讀了《懷念狼》後,已覺他有點停滯不前,想不到他在零三年隱藏近兩年後,寫出了這部驚世的長篇。

賈氏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把他出身的棣花街化成「清風街」,並以夏家三代的故事為經、民間戲曲秦腔為緯,把陝西農村的演變史編寫成這部小說。在改革開放下,農民再度成為社會階級的最低層,新一代堅決地離開他們祖上賴以為生的土地,走向城市參與各種合法或非法的經濟活動;而因各種原因留在農村的,也引入各式各樣的「新經濟」(如書中所說的農貿市場、酒樓飯館),從而把歪風俗氣(倒賣、暗娼等)同時帶進農村。

書評:《卡爾.波普》

[搬家後上班不用坐長途車,看書的時間大幅減少,好像這本就用了三個月才讀完。]

波普是當代甚有影響力的科學哲學家之一,之前曾多次在其他哲學理論鉅著中見過他的影蹤,但都沒有深入介紹,便找來這本專著研究一下。三聯這個「西方文化叢書」系列很不錯,有很多作者是台灣或內地人,讀起來容易明白得多,最怕看翻譯的介紹書,第三手資料永遠不可靠,再加上翻譯這重障礙,只會是霧裡看花。此書的作者趙敦華任教於北大哲學系,文字造詣不俗,可以速讀。

波普最有名的理論是「證偽法」,他認為科學理論之所以是「真科學」,是可以被後來的理論證偽,如牛頓的萬有引力論就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證偽,或者說牛頓的理論被相對論證明只在特定情況(而非所有情況)下有效。波普從休謨的懷疑論出發,以推翻歸納法為己任,在以分析哲學及邏輯實證主義為主流的當代,自然不被接受,不過他的理論始終影響了不少後進,孔恩有名的「範式轉移論」(Paradigm Shift),就是師自波普。

書評:《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

  最近數月公私兩忙,連書也提不起勁讀。某天隨手在書櫃挑了最薄的這本《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放在公事包,上班乘車沒事,便拿出來讀它幾頁。

一向很少買暢銷的「好書」,這是某次在內地購書時一併買回來的,放在書櫃後便一直沒碰過。翻了最初幾頁,故事不算有趣:八十三歲的遊樂場維修員愛迪,在一次意外中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命。

嗯,那又怎樣?

愛迪上了天堂後,故事才正式開始。他一共要見五個人,五個在他生命出現過,而又和他息息相關的人。

五個人都影響過愛迪,而他們又因愛迪而亡。愛迪和他們見面後,終於領悟到自己的愛恨好惡,都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別人的命運,最後還是自己來承受結果。

雖然整體的意念不離美國式單純(說得不好聽,就是荷李活式「大口環」),不過作者的寫作技巧不俗,在頻繁的時空交錯下,不但沒有令讀者迷失方向,還令人有追看下去的迫力。簡單直接的文字運用,卻把變化多端的場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把天堂作為意識的流動,作者的想像力可真不錯。

讀完此書後,我一直在想,究竟我在天堂會遇見哪五個人?

書評:《九天風雲》

  兩鐵合併後本來風平浪靜(起碼乘客看來如此),豈料在去年「兵變事件」中黯然退下的黎文熹(下稱 Sam),突然推出講述當天逼宮始末的專著,加上田七辰高調回應(說什麼有比看這本書更重要的事要做,不過都讀遍有關此書的所有報導!),在這一、兩個星期也成為城中熱門話題。小臣作為行內人,當然有興趣知道 Sam 想公開什麼內情,故此在出版後第二天,已急不及待買來一看。

這本書很短,用大字粒印刷也不過二百頁不到,用了幾天乘車時間已經讀畢。老實說,此書寫得非常平淡,加上去年傳媒已經鉅細無遺地把事件披露,所以新資料並不多。Sam 的中文水平只屬中等,口語及本地用語太多,除了香港人外很難有其他華人能完全讀懂;最離譜的書中有不少錯別字,出版社居然沒有做一次校對便付梓,絕對要打三十大板。

Sam 是沒有機心的老好人,從他的文字可以再次確認。不過以他幼稚園級的政治手段,實在當不了行政總裁。我讀到他向管理局發信前,居然沒有向政府任何人打個招呼,簡直有匪夷所思之感:原來 Sam 在政府最高層(即特首辦/政務司司長辦)居然一點人脈也沒有!要知道當 CEO 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有強大的人際網絡,連公司唯一股東的老闆也找不著,在大事發生時難道真的事事問廖師奶乎?

讀此書的另一深刻感受,是政治的險惡。逼宮事件只有他一個人在台前,而他竟然不知道後台有人不斷代他出招,以致事件到了無可挽回的境地,如果他說的是真話,那麼真是犧牲得太慘烈了。

Sam 的錯也在於沒有好好利用媒體,而他的對手田七,卻正好是公關高手,看他那一幕黯然辭職的戲做得多麼精彩,翌日媒體馬上把田七打造成不能成功改變官僚惡習的烈士,之後 Sam 那一邊再說什麼也是枉然。

Sam 寫到他在最後一天的遭遇,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當曾蔭權決定把哂馬行動的二十人一次過開除,同時馬上找來詹伯樂接替他的時候,Sam 只是無助地被困在政府總部某處,活脫是待宰的羔羊,真是可憐又可悲。

此書用了不少篇幅交代田七的專橫,希望行外人可以看得懂。我最喜歡的一段,是當 Sam 問到某記者為什麼總愛報導九鐵的問題,那記者答:因為你們的主席很好玩!

書評:《尋找旋渦貓的方法》

  村上春樹數年才寫完一部長篇作品,出版社當然要在每部長篇中間推出一些文集,以保持作家的「人氣」,而村上亦寫了不少短篇及散文應付這種「需要」。這部《尋找旋渦貓的方法》是繼《終於悲哀的外國語》之後,另一部記述在美國麻省生活片段的散文集,只是這次加入了安西水丸的插圖、一些記錄生活片段的相片、以及把一些以貓為題材的文章集中在一起而已。

文章均是在九四至九五年間寫成,和《終於悲哀》不同,編入此集的文章並沒有企圖勾勒日美社會的異同,只是純粹把一些生活片段書寫出來,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稍微放鬆點,以比較悠閒的感覺來寫文章」。出來的效果也是這樣,語調平和有趣,讓人讀來有渡假的感覺。

其實書內也不盡是談貓的文章,提到貓的只有大約有三分一,而深入談的恐怕只有數篇。我不特別愛貓,總覺得忽冷忽熱的牠們很難捉摸,遇著心情不好的時候去惹牠,只會換來滿身傷痕。村上是愛貓之人,最有趣的一篇,是他憶述年少時養下一只野貓,帶到岳父家後碰上一連串難題,最後喜歡在野外覓食的貓兒亦接受不了市區生活,村上無奈地把牠送了給朋友。

除此之外,本書收錄的都是一些雜文,有的談音樂,有的是書評,當然不可少的是談馬拉松和外遊的文章。

安西水丸的插圖嘛 …… 恕小臣沒有藝術細胞,它們真的好像小學生美術課畫的東西。

Pages: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