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文化感覺:我有說話未曾講》

  讀完《秦腔》這本巨著後,在書櫃裡翻出最薄的一本書來讀。這本《文化感覺:我有說話未曾講》是二千年買的,當時還在工餘兼讀,最後一年主修文化研究,應該就是那年買的,不過此書放在書櫃九年後,才首次「出土」。

此書由城大贊助,最初還以為是城大研究生的專集,不過細讀《非前言》後,才知道是在「通識年」選修「批判流行文化」科目的學生習作。

很快讀了一遍。老實說,作為初班學生習作,大部份文章都不算差,假如我是導師的話,大概也會打合格以上的分數,但問題是把它們結集成書,再加上「城大贊助」四個字,很容易使人誤解為學術作品(小臣正是被誤導的其中一人)。一般人對「批判流行文化」或「文化研究」這些科目的印象,是可以靠「吹水」過關的「easy 執」,找幾個電視廣告或幾首流行曲來「分析」/「批判」一番,便可以填滿幾份習作,正如編者之一的馮先生在《非前言》所述,他在城大開辦上述科目後,馬上有百多人註冊修讀。小臣在兼讀時,也認識不少抱這種心態的同學,結果上了一、兩次導修後,便決定永久缺席,把時間省下來自修,效率比上那些中學水平的導修課好得多(不要誤會,我不是在城大兼讀的)。

此書收錄的習作中,很多都是非本科生寫的,他/她們對社會學沒有基本認識,於是拿著一些連理論層面都達不到的概念,便來開展他們的「研究」。好像連續幾篇用性別來「分析」廣告及流行曲的文章,便是其中的表表者。三千字的文章,看了幾段已經知道結論必然是這些廣告/歌曲在強化性別典型,但作者既沒有說明為什麼文化工業有需要和性別意識型態掛鉤,也沒有分析他們的結論,是否在不同年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經濟結構之下均同樣適用,更遑論引用不同的理論以不同的視點切入分析。另外兩篇談蘋果日報的習作,就是簡單化地把「大眾化」、「市場」、「階層需要」當成結論,這種馬家輝水平的分析,根本就站不住腳,如果這些就是蘋果成功的原因,那麼為什麼七/八十年代的星報、今夜報、天天日報,以及「cheap 報老祖」東方日報均不能如蘋果般突圍而出?另外有篇文章抄了一段符號學的理論在前,但之後的分析卻完全脫離符號學的框架;更多的是連理論框架均沒有提供,人云亦云地填滿三千字,這和一般報章專欄又有什麼分別?全書唯一可讀的只有《廣告女人:師奶 vs 女強人》一篇,因為作者嘗試分析東西方以及不同年代的廣告研究方法,只不過限於篇幅,深度不夠而已。

編者李沛然在《No Last Words》的說話並沒有錯,你是應該把「香港流行文化分析」看得更沉重的,因為這些習作所反映的,正正就是對社會學治學方法的輕視。搞文化研究者,如果不知道社會功能論、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結構符號學、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微觀權力論、現象學、詮釋學、俗民方法論、文本分析、後現代主義等學說,那麼用什麼來分析流行文化?

大家不要搞錯,小臣不是要打擊新進的士氣,我只是希望帶出一點,就是搞學問不同寫雜文,當大學都把這些混淆了的話,就是這個社會墮落的開端。

書評 - 《秦腔》
書評 - 《群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five + n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