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買這本書時正在瘋狂追看二月河的「帝皇系列」,不過之後因為要進修,便把讀閒書的計劃擱下了,直到最近知道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第二次演出以這本書改編的話劇,才把它從書櫃一角找出來讀。
原以為是枯燥乏味的歷史書,但原來寫得極有趣,而且採用了前所未見的角度和手法,一拿上手便差點放不下來。
黃仁宇以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為視點,切入剖析明朝末年步向衰亡的結構性因數,並從七個人物的角度去審視整個中國社會制度的各方面以論證其大歷史觀。這七個人物包括:萬曆、前首輔張居正、萬曆的列宗、首輔申時行、清官海瑞、名將戚繼光及哲學家李贄。萬曆十五年這年沒有甚麼大事發生,可謂「無事可記」,但在此年這七個人物的互動中,黃仁宇卻看到了導致中國封建制度在三百多年後覆亡的根源。
這種寫歷史的方法很少見,通常的做法不是按年把史實紀錄,就是以一朝人物論成敗,像黃仁宇這種把眼光拉到上下數百年的高度,但卻以看似毫不重要的一年為論述的中心,可謂別出心裁,難怪這本書在學術界和暢銷書兩個不同層面均受到重視。
黃仁宇的論點是:古代中國在中央集權制度下依賴一群士大夫以儒家道德治國,而不追求技術、商業和法律上的進步,最終便和生產力的發展脫節,並引起上層建築和下層建築的分裂。我們的帝國制度發展到明代已面臨崩潰,因為那個龐大的文官架構根本沒有改革的動力,而道德只是表面依循的教條,實際上大部份為官者均以各種方法撈取私利,最後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內部腐爛的壞蘋果,無須外力也將自行掉到地上。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零三年在上海旅遊時買的書,現在才讀。賈平凹的長篇小說讀了不少,中短篇還是第一次讀。這本集子好像沒有出版過繁體版(剛在幾個網上書店搜尋過),我手上的是內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品,只售人民幣14.8,印刷和紙質屬可接受水平。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這本是文化研究「準經典」作品,David Morley的 “Television, Audiences & Cultural Studies” 的中譯本。七、八年前購入的書,但一直未讀,主要是因為後來正式修讀了文化研究這門課,單是課本也讀不完(半工讀啊),那還有時間看其他參考書。直到最近立志要重新再讀一些學術性的書,才從書櫃一角把它掏出來,連紙質都有些發黃了。四百多頁的書,讀了兩個多月,所以近來書評也沒寫。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