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據聞是訂位困難店,當天(復活節假期)是早一個月前預定的,不過現在已經容易多了,兩週後的星期日中午都有位。店是 Sukiyaki Mori 的前員工出來開的,Mori 出名後便沒吃過了,實在沒有動力每月一號打電話去碰運氣。
樹開在漆咸圍某大廈一樓,入口有點隱蔽。在這裡開店是勇氣可嘉,之前沒有一家日本料理在這條街做得長。假日晚上分三輪(!),我們選了七時十五分,不過因為每個師傅只能服務有限的客人,所以每一輪都並非坐滿全店。
這家店最近好像頗為火熱,這天想不到吃什麼,便來這裡。時為疫情嚴重時的一天,商場沒什麼人,店內也只有廖廖幾桌客人。
此店賣的是西日料理,內有榻榻米座位,又有什麼木盒 lunch box,都是「打卡位」。
自從神屋流博多道場結業後,要找家吃正宗牛腸鍋的店都沒有了,所以當看到 Wink 介紹這家吉田舍料理,便馬上行動,訂位去也!
店居然同樣在太興廣場,不過並非在同一樓層。平日晚上也非常熱鬧,而且有不少日本人光顧。
在香港正統的瑞士餐廳不多,之前只是去半島的瑞樵閣,這次終於來瑞士餐廳一試。
店在赫德道,之前應該在大平洋酒店,店內裝飾都是很「瑞士」風格。不過這種傳統瑞士風,倒是在山區靠德國那邊才流傳下來,到了近法國那邊的瑞士,其實不太會見到。
鏞記後人拆夥各自開業已有一段日子,老店終於有新搞作,就是在 K11 Musea 內開了這家年輕版的鏞記。
看裝修真的和本店拉不上關係,當然在這個商場開店,應該會「被文藝」。不過這些都是招徠好打卡者的玩意,對小臣來說,東西的味道始見真章。
得聞海防道熟食中心重開,已打算去趁一下熱鬧,終於等到德發也開業,這日星期天便舊地重遊。
這個「臨時」了不知多少年的天橋底街市,兩年前開始翻修其熟食中心(毗連的街市主體卻仍是老模樣),終於在今年年底前重開。翻新後比以前乾淨企理得多,有點似新加坡的巴剎,雖然沒有空調,但和以前又濕滑又有老鼠相比,真的進步不少。
此店近來很多人談論,不過小臣起初見到地址是在 OTE,也有點卻步,因為之前在這裡吃個三家店,一家比一家伏,所以一早已經把這裡為定性為「劣食集中營」,只是靠景觀呃 like 而已。
既然小友大力推薦,就即管一試,打算再中招的話,就會在電腦及手機 blacklist “OTE” 三個英文字。不過想吃亦不容易,周末檔期全被訂滿,唯有平日晚上來訪。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