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苦樂 – 人鬼殊途?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工程界有一個現象,就是有為數不少的外籍工程師在香港工作。原因有不少,首先是歷史問題,九七年前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要輸入管理專才和本地欠缺的技術,首選自然是當時的宗主國。其次香港是開放型經濟,大型的基建項目容許世界各地合資格的顧問和承辦商競投,中標的公司自然會輸入相關的管理和技術人員。
我不是義和團或民粹主義者,不會認為外國人來中國人的地方工作是搶了我們的飯碗,事實上多點和外界交流對擴闊自己的視野有很大幫助。而且經過這麼多年的技術轉移,香港亦已培養出一群本地的人才,在工程管理及技術方面比英國或其他先進國家毫不遜色。今天基本上已經不存在洋人優於本地人的情況,兩者地位對等,所有的職位都是有能者居之。這樣說當然是有點流於政治正確,種族歧視永遠藏在大部份人的心中,只是不會宣之於口而已。
在殖民地年代,中國人和外國人在各方面均有著不平等的待遇,而事實上當年佔據著高位的都是洋人。洋人一般享有「海外僱用條件」(expatriate terms),除了有特多的房屋津貼之外,還有免費機票、假期津貼、子女教育津貼等等。同一職級的洋人和本地僱員比較之下,通常洋人所得的起碼是本地僱員的一倍。考慮到洋人離鄉別井來港工作,在居住環境、子女教育、回鄉交通各方面有補助,驟眼看並不過分,但由於香港的基本薪金已經比在外地高一大截,再給予過多的津貼就有點於理不合。加上有不少濫竽充數的洋人,只是因為「朝廷有人好做官」而不是因為個人能力獲取高職,就令很多有能力的本地人不忿,故此在九七年以前很多機構的「人」和「鬼」兩幫人的關係一般都不太好。曾有些工程界別的立法會候選人就以在政府內「打鬼」為政綱,而事實上亦贏到不少選票。
九十年代回歸之前,政府推出公務員本地化政策,在一輪「種族清洗」之下,現在政府內的洋人寥寥可數。當年的做法有點過分極端,也趕走了不少有能力及有志為港服務的洋人,我對那種「本地化」等於「中國人化」的做法有點不以為然。
在我公司中現在洋人的數目比十年前少了很多,基本上也沒有了不平等的情況。很有趣地,我們有不少派往內地工作的同事,由於也享有內地工作的各種津貼,故此薪津比在內地聘請的員工高出很多,也引起很多「中」「港」間的分歧,歷史不斷重演,會不會有一天在內地也發生「本地化」運動呢?
我在工作生涯中,洋人擔任上司的時間有一半以上,有從英國聘過來、不算太突出的 B 君;有從加拿大來、靠口才混飯吃的 D 君;也有在港工作廿多年、比很多本地人還要勤力的 M 君(現任上司)。和洋人上司工作的好處是較開放,說話不用轉彎抹角,可以和他爭論到底。反而對著某些中國人上司說話時要有技巧,持不同意見時不能太直接提出。在職場混了十多年的結論是,洋人和本地人一樣,也是人一個,好壞其實和種族無關。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本地人和洋人始終有著文化差異,要我下班後和他們去酒吧「摸酒杯底」一整個晚上固然不願意,但要洋同事和我們去唱 K 打麻張也不太可能。唯一的例外是我之前的一位洋同事,最喜歡去旺角搜購影碟,我也和他下班後去逛了好幾次德發地庫!
<!–more–>
顧問工程師行是意粉工作生涯中最多外籍同事的地方,除了 全是 expatriate 或是友行 second 過來的,那時也很羨慕他們得到的優厚待遇,他們一般都很平易近人,又健談,又很投入於工作,所以對他們沒有甚麼不滿。
上文漏了:
除了幾個 Partners 和 Associates
曾經有段時期因工程太多,顧問公司一中標後就從外地分公司調來一大堆洋人來工作,我試過在會議中只有我一個是中國人.
每論係人係鬼, 只要是工作認真少說話多做事的歐巴桑都會當他/她是好同事
不過中國人的階級觀念比洋人又實在重得多, 而且又愛面子
莫說提出反對意見, 就是不幸發現他們出錯也要婉轉地提出, 有時都覺得頗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