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這家在新蒲崗的海南雞店相當不錯,不過吃畢卻不覺有何特別。店子很小,在康強街上又有不少食肆,故它並不起眼。裡面是普通茶餐廳模樣,桌椅擺得甚擠。只見店員在不停斬雞,幾乎人人都點海南雞飯。
青紅蘿蔔豬骨頭例湯,好像還加了雞骨來煮,起碼不是開水般淡。
這家在新蒲崗的西餐廳評價不錯,這個星期天不想跑太遠,就來此嚐新,加上它在 Mikiki 附近,這個新商場泊車方便,泊車優惠亦不難取得,是小臣的「新歡」。
午餐選擇甚多,都是一百元之內,以西餐來說不算昂貴,可是這區以街坊客居多,如果用茶餐廳標準來量度的話,就是「高價」了。最後當然是以食物質素來量度。
這家牛什粉麵店寫在名單中久矣,不過總是提不起勁專程到新蒲崗去吃碗麵。最近看了某雜誌寫的專題,來了點興致,趁四月初天氣還是清涼的這晚,來到鳥不生蛋的錦榮街。
這店是半街鋪形式,即是有部分桌椅放到了街上,夏天來的話,就可能要邊抹汗邊吃。
從別人的網誌裡看過此店的介紹,決定去試一次,碰巧是星期一,便拉了小頭和我們一起去。
店在新蒲崗康強街,即得龍附近。晚上七時半,店外已坐了不少人,反而店內還有座位,顯然是較多吸煙人士之故。
依小頭的隨時「斬倉止蝕」法,先點一、兩道菜,好吃再「增持」。於是點了大眼雞(木棉)魚飯及鹵水拼盤。
魚飯是正宗潮式製法,把魚蒸熟再放涼才吃。放久了魚肉自然失去水份兼收縮了,吃起來難免覺得乾。在家吃大眼雞是即蒸即吃,口感自然不同。魚飯還是比較喜歡烏頭,取其魚脂豐厚,吃來沒有乾和硬的感覺。
拼盤有很多款東西,大部份味道偏鹹,生腸和墨魚卻沒什麼味道,反而是紅腸最好吃。
近來每個月幾乎都會去一次得龍,因這裡的懷舊菜色很對我們的口味。這晚打算點一些平常少吃的東西,想起雜誌介紹的潤腸釀鵪鶉,便決定來一客;此外還點了梅菜扣肉和魚湯浸菜。
梅菜扣肉近年已很少吃,一來是高脂食物,二來做得好的地方不多,除了鳳城和蓮香樓等老菜館外,在其他地方一般都不用試。得龍果然沒有令我失望,五花腩「間花」均勻,燉得腍而不爛,入口香滑且味道濃郁。用的梅菜是上品,吃來鹹甜有致,是下飯的妙品。
本來打算要蝦乾魚湯煮津白的,不料小卡被菜單上的魚湯浸皇帝菜混淆了,一端上來已覺不妙,不過既是自己點錯,也怪不得人。這皇帝菜應是茼蒿的親戚,那股怪味也是同一模樣,小臣吃了幾口再也吃不下去。
年近歲晚,當然又是和摯親及好友團年的時候,小字輩的團年飯擇了在昨天(10/2)吃,地點選了小臣大力推介的得龍。除了小儀未克出席外,在香港的小字輩全部到齊,另加一早報了名的小頭和小Q。
一星期前訂了位,女侍應已經提醒我需早十五分鐘到場等候,到達時果然人山人海,七時左右已經有人吃完離場,而我們大約等了廿分鐘才可入座。點菜方面基本上不用煩惱,未入座前眾人已有共識,打開餐牌一看,大部份我們想點的菜果然就是最多「星」推介的菜色。
小Q帶來紅酒一支,還自備開瓶器,果然是有備而來。吃高膽固醇菜喝點紅酒,可減少罪惡感;而這酒也頗醇厚,適合不懂酒的小字輩,謝謝小Q。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