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從加太賀的盛衰看香港日本料理的變遷
小臣其實只光顧過加太賀一次,那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當時它生意如日方中,整條祟潔街都掛上了紅燈籠,加太賀除了有三間鋪位外,還另租了一個鋪位安置輪候的客人,好不誇張。
記得當時等候了個多小時,進店之後吃了什麼已不太記得了,除了那個無人不曉的花之戀之卷,把三文魚包着飯糰成花狀,再在上面放上沙拉醬及蟹子(飛魚子)。雖然不覺得它好吃,但不得不承認是噱頭十足。
它的極盛是因為有不少明星名人光顧,再配合傳媒炒作。但當時也是香港地產泡沫開始膨脹之時,崛起的中產對日本文化趨之若鶩,港式日本料理大熱,時勢造就了當時一班投機商人。
早期的正宗日本料理不多,松坂大概是較早開業的一家,主要是居港日人光顧。除着日本經濟下滑,在港日人數目至九七前後開始大幅下降,在九十年代開業的日本料理都是針對本地食客。兩極之一是元綠迴轉壽司及加大賀等、售賣不正宗的廉價港式日本菜,並成功把三文魚變成刺身壽司的代名詞,吃時要蘸上大量用芥末及醬油混成的糊狀物,芥末辣味要衝上腦際才對頭。光譜的另一端則是正宗日本料理,其中又分為香港師傅主打的,如友和、水車屋等,以及由日本師傅主打的,好像見城、千登世、鹿悅等,由於用料在日本以飛機運來,成本不菲,收費自然偏高,食客都是明星、商人及專業人士居多。
隨着本世紀初本港地產泡沫爆破,加上建華七年之治,香港經歷了痛苦的經濟轉型。期間加大賀及元綠等被唾棄,低端日式料理變成元氣、峰壽司、板前等、又或是田中壽司(元朗)之類的地道港式之爭。另一方面,隨着日本自遊行大盛,一些「有識之士」則追求正宗的味道及親民的價位,另一批以港、日師傅主打的日本料理越開越多,稻菊、今村、壽司廣、天勺等都是這個時期開業的。時至今天,光譜不再兩極化,不過低價中諸如明將及爭鮮,一是亂來(居然有萬樂珠壽司!),二是衛生情況令人懷疑,都是典型港式的產物。
隨了壽司、刺身外,拉麵亦開始受歡迎。開始時只有橫綱及味千這些港式口味的拉麵,及後 Domon 把北海道拉麵引入,然後有更正宗的札幌。這兩年突然爆紅的九州風豚骨湯拉麵,到現在還在遍地開花,可惜鼻祖一平安卻斯人獨憔悴。
居酒屋方面,由 Hokahoka 等日式,到連鎖店和民、魚一丁(已全線結業)等,似乎都不是日菜主流。炸物只有 Tonkichi 一店獨大,無懼其他挑戰者。燒肉店則是和宴、伊呂波及牛陣比較站得穩。串燒雖比較多人光顧,但老實說水準高的並不多。再非主流一些好像豚肉丼店(十勝)及 Noren,不是已結業就是苟延殘喘中。香港人始終都並未能深入瞭解日本的飲食文化。
香港現正值另一次地產泡沫,租金令很多人卻步,不知道下一波日本料理的興衰,是否因此來一次汰弱留強,把一些低水平的淘汰出局?
日本菜在香港數一數二多,但吃到略懂一二都要花哂大量金錢,還要走訪當地先知分別.
最早期的日本料理店我都未光顧,走高檔路綫質素好壞參半,稻菊,今村,灘萬,壽司廣,壽司德,見城,旬菜富,道等較舊都食過,
雖然米芝蓮星星終於有1間壽司,但某程度都是挾住東京本店名氣,真係蜀中無大將,低檔雖然可以好CHEAP,如爭鮮,勝在吸引大班貪平的顧客
三文魚還需要厚切才是一眾香港人喜愛,當然日本迴轉壽司店都好興三文魚.
都有不少日本料理店都攪試食,有人連魚名都可以寫錯.都唔知想點
版主回覆:(01/09/2013 09:54:37 AM)
我不敢說自己懂吃日本菜,因為到了日本才發覺自己懂的只是皮毛.
要不是你提起 我已完全忘了加太賀這店
版主回覆:(01/06/2013 02:00:52 PM)
我也是最近搜尋紅磡食肆時,找出這家最多喊臉,才知它"淪落"至此,於是有感而發寫了這篇.
想當年加太賀的食品就係改個日本名,巧立名目的港式小食,被揾笨一次就夠。其實以我自己為例,食日本菜大多只食壽司刺身,典型香港人。當然都好喜歡串燒同烤肉,但見到個價錢,又叫番壽司刺身。
版主回覆:(01/07/2013 01:56:21 PM)
如果倒轉頭看看日本的"中國菜",其實香港人的接受能力都好高.
最近忙到呢••••臣兄,睇你文章可以減壓。例如:
萬樂珠壽司••••hahaha
版主回覆:(01/09/2013 12:56:42 AM)
真係好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