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自願醫保

  這個星期的大事,自然是第二輪醫療改革諮詢的開展,這份名為《醫保計劃‧由我選擇》的文件,推介以自願醫療保險為根本的醫療融資方式,推倒之前首階段諮詢以強制供款為主的醫保建議。

 (圖片來自星島日報)

香港的公共醫療體系,無論在技術水平、醫療及服務質素等各方面,在先進國家來說也是首屈一指的。最重要是它收費低廉,不分階級,甚至可以說來者不拒。正因如此,市民之中不論富貴都採用(甚至濫用)公共醫療,造成公私醫療失衝,輪候時間越來越長,每年佔公共開支的比例居高不下,這個系統不可能應付未來人口老化的挑戰。最大問題是市民不願改革,要由享受低價高質的服務,轉為用者自付,大概沒有多少人會贊同。加上香港稅基狹窄,稅款只由少數人付出,以「善用納稅人金錢」這個理由,並不足以打動大多數人。連繳稅最多的中產,也覺得要多利用公共醫療,否則稅款就是白付,在這種情況下,醫療融資改革說了近十年,還是停留在空談的階段。

故此自願醫保可說是唯一出路。就小臣的理解,這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吸引中產轉投私營醫療,而公共醫療則集中提供安全網服務。換句話說,老人家、低收入人士及弱勢社群的醫護需要,仍舊由公共醫療體系提供,不願意長期輪候或想享用較優質的服務的市民,就可以透過自願醫保另找私營醫療機構提供。針對現時醫保的流弊(收費不透明,保單內容不清晰,保低危而棄高危等等),政府用了「十大辣招」對付保險業,包括:套餐收費;終生續保;高危可保;有病可保;分齡收費;七折誘因;保單可攜;成本透明;標準條款;及仲裁機制。這樣的確會令不相信保險公司的人如小臣者,都會重新考慮是否購買。

現時已購買醫保者,過半是由公司代購,作為醫療福利提供給僱員,而利用醫保的通常以門診為主。政府的自願醫保卻只用於支付住院治療或手術費用,假如僱主把現有醫保轉移到政府的自願醫保之下,可能要多付費以加入門診等附加項目,總費用未必低於現行計劃。如不能吸引這些現行保單轉移,就不能以人數優勢來分散風險,自願醫保的收費就未必會吸引。

此外,若僱主不把現計劃轉移,僱員未必會另外付費購買自願醫保。以小臣為例,公司的醫療保障非常全面,根本沒有另購醫保的誘因,除非現在購買自願醫保而不索償的話,在年老後有極吸引的優惠(例如減免保費),否則我大可在臨近退休或離職時才買。人人都這樣做的話,計劃的風險就會過大。

而未購買醫保者,由於公共醫療服務繼續以現行形式存在,那麼如何吸引他們放棄低廉而高質的服務,而轉投私院的懷抱?一般人對私營醫療機構的印象,是收費高昂,在套餐收費外,除了要付醫保的「墊底」費(所謂「分擔費用」),不知還要付多少其他額外費用才可「落樓」,這些擔心是不是會隨着「十大辣招」而消失,還需看計劃真正出台時,各保險公司的保單內容而定。

近年越來越多內地人來港產子及治病,私營醫療機構的需求大增,不少機構在覓地增建醫院,可見是一盤有可為的生意。假如自願醫保非常成功,那麼私營醫療機構是否有能力吸納這些激增的需求?建一家醫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增建的速度追不上需求,買了醫保又得不到更好的服務,又有什麼機制可以補償投保人?

很多人亦提到「醫療通脹」,即因為醫療機構對保險公司濫收費用,或因投保人濫用保險而導致保費大增,這個是不是事實,要待計劃開展後才知道。

小臣最擔心的是保費被蠶食的問題,強積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基金投資回報低,行政費用卻超高。醫保涉及開支驚人的醫療體系,再加上一向利字當頭的保險業,如何可以壓低行政費用,我覺得是關鍵的問題。

時評 - 又是九‧一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ighteen − e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