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現象系列之二十七 – 富士康的十X跳

  這個星期的熱門話題,除了特首「起錨」外,自然是富士康大量員工自殺的事件,趁機會寫一篇荒廢了很久的文化現象系列。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為蘋果及諾基亞等品牌生產電子產品,其內地的廠房共聘有數十萬員工,在廠區內甚至設有自己的警衛所及醫院,規模甚大。但自從零七年起,其廠房內接連出現員工自殺事件,至近幾個月自殺更是頻密發生,並出現了「十連跳」。本星期初,董事長郭台銘由台灣到深圳處理危機,但仍阻不了第十二及十三跳,引起國際媒體關注,輿論一面倒向勞方,把富士康形容為無良的血汗工廠,其軍隊式管理及長期加班工作,是導致員工自殺的原因。而郭氏一方則認為部分員工是為個人感情問題尋死,亦不排除有人是為了可觀的撫卹金而「一跳保全家」。

從零碎的報導不足以蓋棺論定,小臣只打算借用幾個社會學概念看看員工自殺的原因。

社會學談自殺最經典的文本,自然是涂爾幹的《自殺論》。這位實證主義大師認為所有自殺都是社會性的,並可分為下列幾類:

自我本位式 - 社會整合程度不夠,自殺者覺得自己孤立於社會群體之外。

利他式 - 和上面剛好相反,當集體高於個人時,個人可以為集體犧牲。

失序式 - 社會秩序喪失,規範崩潰。如市道蕭條,個人經濟不能維持的時候。

宿命式 - 個人在高度秩序的禁錮下,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時(如奴隸)。

把這些原因套用到富士康的場境裡,看來是「自我本位式」及「宿命式」兩類比較合適。年輕的民工在廠內極少機會接觸其他同事,每日長時間重覆機械式工序,形成孤立及被禁錮的無力感,並因而自殺。這也是大眾媒體推測的原因,可是在內地,比富士康更差的「血汗工廠」在過去二十年開了不少,為什麼只是富士康的員工這麼看不開?

如果用馬克思的觀點看,富士康就等於十九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時的工廠,無產階級不能從生產過程中找出意義,於是從生產關係中「異化」。不過馬克思只推測無產階級最後會覺醒,並推翻資本主義,可沒說過異化了的無產階級會有輕生的念頭。

上面的社會大理論不能解釋個人之間的差異,所以要借用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依德認為人有生之本能及死之本能,當後者的誘因比前者大時,便有尋死的慾望。後來的學者再加入其他的參數,包括生活條件的威脅、痛苦的狀態等等,但仍跳不出佛洛依德原理論的框架。富士康員工為什麼有如此強的死之本能?是因為他們看不到未來?還是這些八十後/九十後年輕人的心理質數出了問題?

內地年輕一輩除了心理質數差之外,實際上亦沒捱過什麼苦,加上道德教育的缺乏,他們除了五光十色的物質慾望外,再沒有什麼理想要追尋。可是當他們發現職場只是一個禁錮場所,在工作以外沒有其他享樂/娛樂,並且看不到如何改善未來之後,能否戰勝心理的巨大落差,就決定了他們是否會步向死亡。再加上富士康過度非人化的管理方式,自殺的傳染性,都可能是這次事件的誘因。至於如何改善,就要看郭先生的大智慧了。

文化現象系列之二十六 - 綠色意識形態
文化現象系列之二十八 - 紫荊俠

4 Comments

  1. 回覆
    Manatree 2010 年 05 月 31 日

    這件事我用很表面的方面看,十x跳的都是廿多歲的一群,沒有上兩代的刻苦能耐,一旦付出了的沒收穫的多,思想上就會偏離,我不會說是他們的問題,只是心態偏離了現實,我經常想如果真是做得那麼辛苦,為什麼不轉工而跑去自殺?因為他們知道去到那裡都是一樣(辛苦依舊可能錢更少),對現實充滿絕望,而這種現象不只在中國,香港亦有這種現象,如果不能調節心態,我想99.9%不可以活得開心,有時妥協都是一種藝術來的。
    版主回覆:(05/30/2010 02:32:13 PM)
    問題是為什麼他們會絕望.我們及上幾代人絕不會因為工作辛苦或苦悶而尋死,就是因為生存還有其他目的.八十後/九十後如此脆弱,就是一種社會現象,需要我們深思.

  2. 回覆
    KLY 2010 年 06 月 01 日

    相信梁文道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點啟示: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_30.html
    版主回覆:(05/31/2010 01:37:42 PM)
    那麼大躍進時期等著餓死的人為什麼都沒有集體自殺?文革被推到北大荒那些知青呢?他們難道看到將來,知道自己有"向上流動"的希望?

  3. 回覆
    Winson 2010 年 06 月 02 日

    你怎知道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沒有集體自殺?
    如有發生過, 當時會有媒體報導嗎? 根本就沒有歷史紀錄.
    版主回覆:(06/02/2010 05:30:32 AM)
    對呀,沒圖沒真相,youtube又沒有片睇.

  4. 回覆
    KLY 2010 年 06 月 03 日

    你既比喻有d問題…
    識research既都知要將唔同人比較,一定要知道其外在因素
    如果2個人環境因素唔同,令到2個人outcome唔一樣
    從而總結出下一代比上一代人無用,係完全錯誤
    還是老說話:點解要將上一代既苦合理化?
    點解要無視時代同環境變遷,用以前果套踩到家陣既價值觀一文不值?
    當年機遇處處,憑住毅力捱番黎而成功既機會比比皆是
    但對比現今既香港/中國社會,跟本就連一條光明既前路都睇唔到
    咁既然連希望都無,又點會有動力捱落去?
    版主回覆:(06/03/2010 12:47:14 PM)
    Okay,說到底還是兩代鴻溝的問題,而且又是硬生生把自己在香港的處境投射到內地.如果現今的中國社會都說是沒有光明前路,歐洲及日本所有人大概都應該自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4 − si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