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 香港的音樂雜誌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在唱片店拿了新一期的免費音樂雜誌《Headlines》,封面說本期是十九周年紀念,才驚覺時光飛逝。翻翻內容,仍是以宣傳為主的繕稿居多,Manfred Wong的文筆也好像沒有進步過。看著看著,便開始懷念年少時常讀的音樂雜誌。
我在八四年才擁有自己的第一部Walkman,自此機不離手,電臺的音樂節目及卡式帶每天輪番聽過不亦樂乎。同時也渴求音樂資訊,當時有好幾份以介紹外語音樂為主的刊物,最有名的是Keith Yip創辦的《搖擺雙週刊》和Sam Jor的《音樂一週》。可惜到我開始讀的年代,這兩份刊物已然變質,經常出現互相對罵的文章;以我這些中途加入,不明袖裡的旁觀者來說,不可能讀得投入。
故買了幾期便轉而讀《年青人週報》,《年》是綜合性刊物,除音樂之外,也有影評、小說、文化評論等不同內容,擴闊了我的視野,亦讓我接觸了很多新思潮。音樂方面,好幾位作者如Cello Kan、清研、Nostalgia及後來的袁智聰的文章均對我影響甚深,當年便是看了他們介紹,把碟名抄下來再去旺角《節拍》租唱片來翻錄。
另一方面,由於日本偶像當道,有兩本以報導日本歌星為主的雜誌《好時代》和《新時代》也十分流行,也是我常買的音樂雜誌。不過此兩本雜誌較少推介小眾另類的音樂,而我也不是十分喜歡聽日本歌曲,故在一段時間後便對它們失去了興趣。
我最喜歡的還是由黃嘉豪先生在1986年創辦的《Music Bus》,這本週刊在創刊到結束的幾年間我每期也有捧場,由於內容兼顧了本地及外語音樂,正合我的口味。當中的專輯資料詳盡,大部份的作者文筆流暢,我在其中吸收了很多養份,啟發了我在音樂方面的成長。記憶最深是那一系列介紹達明一派的文章,讓我重新認識他們,由不喜歡到追隨他們至今。此外,若不是嘉豪的一篇文章,我也不會找來New Order的《Low Life》聽,更不會認識Joy Division。
除《Music Bus》外我也有讀《助聽器》,亦隨之認識了後來的Monitor Records。不過Alan Chan等人介紹的唱片也實在太偏向一個類型,並不是我那杯茶。
《MCB/音樂殖民地》是本地最後一本純另類音樂雜誌,袁智聰在《年青人週報》及《Music Bus》分別浸淫了好一段日子後自立門戶,創辦了自己的雙週刊,而且竟然可以支持十年,出版了共252期才結束,也不可不說是香港音樂雜誌史中的一個奇蹟。雖然我在九十年代後期已很少接觸外國另類音樂,但也不時買一本《MCB》捧一捧袁氏場,畢竟在香港可以堅持自己理想的人實在太少。
到了今時今日,香港連一本像樣的音樂雜誌也沒有了。
Manfred Wong是一位我非常痛恨的一位文字工作者,從來不覺得他有論點,只是不停在外圍兜圈,音樂知識,<br />
個人觀點一直沒有在他的文字上展露過﹗
亞固,很同意你的說法,只不過我厚道一點…<br />
<br />
如今只有他還在搞雜誌,而且又是"免費"的,<br />
看看便算,也不忍苛責。<br />
<br />
那麼你最喜愛的本地樂評人是?
勾起了不少回憶呢!<br />
兩本時代是大叔當年的最愛(雖只是幾歲大),中森明菜、玉置浩二一直支<br />
持到今日,近兩年也重拾聽日本歌的興味呢!(天天在聽倖田來未、上戶<br />
彩和中島美嘉)<br />
說起樂評人,前一陣子跟馮禮慈在工作上有點接觸,也有機會交流對音樂<br />
的看法,大家談得很投契呢!個人覺得他也是少有堅持寫樂評的樂評人啦!
當年也是看了MCB介紹便去信和買碟, 從而認識不少新名字. 直到現在, 還收藏了由第一期起的MCB, 總想著當有時間便能重看…
大叔,我也喜歡馮禮慈,不過他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寫,<br />
只有碰巧才讀到他的文章。<br />
<br />
laughforget,我也曾經藏著一大堆Music Bus,<br />
不過數次搬家後俟丟失了,好不遺憾。<br />
另多謝你在peggy處通知袖山的師傅過檔湖舟,<br />
昨晚我在湖舟再吃了特上壽司呢。<br />
<br />
各位,昨天寫此文時搜到袁智聰兄的個人網誌"唱片箱",<br />
已放在左面的"好站連結",有興趣可看看他私人的一面。
j神。樂評人﹗香港真的想不出來,當年愚為台灣網站寫樂評,一位名叫李x言的樂評人,不<br />
斷copy我的文章內容,刊登於雜誌,真是嘔心,可惡極。香港的所謂樂評人,一篇樂評,可<br />
以200字當中有150字是娛樂花邊,30字是專輯的相片設計,另外20字是大概是:主打歌很好<br />
聽,但過於k歌之類。<br />
<br />
樂評就是這樣嗎?<br />
<br />
新人代的樂評,可能已不知道什麼是樂評了﹗
亞固,還有些"食老本"的樂評人,200字中有180字講歌手/樂隊的<br />
歷史,20字介紹有幾多首hit歌,可能他連碟也未play過便寫完!
Jason,<br />
還有一本由文雋及Manfred Wong(not 100% sure) 攪的「青年週報」。<br />
我不是遍幫Manfred Wong, 只是他的處境令他樂評收儉不了。 如果他寫<br />
的文章太盡太辣,得罪了那些sponsor / 唱片商, 好影響雜誌營運。 相信<br />
如果他不是雜誌老闆,只是收稿費的樂評人, 他的文章可以去得盡D。情況<br />
就好似香港本地有理想有talent的音樂人, 為生存都會做些自己不喜歡但<br />
迎合老闆們及市場口味的音樂。
Galaxy,我也記得這份由文雋搞的週報,但記不起名字了,<br />
印象中是比較多娛樂資訊的。<br />
<br />
我也明白要依靠唱片公司廣告的樂評人的苦處,<br />
香港的音響雜誌的情況還要差,那些試聽報告之"缮",<br />
簡直可以用來做教材,很難想像有人可以無恥到那種地步,<br />
相比之下Manfred已是有良心的了。
記得從前也會每個星期二買年青人週報<br />
喜歡的文章更會剪下來保存<br />
那個是令人懷念的八十年代!
我也還有幾篇文章在,不過已經全部發黃了。
搬家時一早已丟了<br />
很後悔當時什麼也一氣丟掉<br />
已停刊的英國雜誌 The Face 要幾廿蚊一本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