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Category: 專題

音樂 – 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張唱片 (重貼)

  這篇是六年前搞個人網頁時寫的,今天重溫後,發覺這十張依然是小臣的最愛,決定在網誌再貼一次。

《石頭記》達明一派

音樂 – 林子祥

  說過要寫亞 Lam 很久了,不過總是有不知如何下筆之嘆。早前網友宏在我的網頁留言,原來他還在等我寫這篇,再拖便真的對不起他了。

林子祥是我第一個喜歡的本地歌星。小時候舅父播得最多的是許冠傑,但我只覺他俗不可耐,那些<鬼馬雙星>、<財神到>等當年大熱的歌曲,通通都不是我那杯茶。七十年代末,忽然有個「半唐番」的鬍鬚仔加入本地樂壇,唱配上廣東歌詞的西曲,對當時仍是非常保守的香港樂壇來說,絕對是一大震撼。

 (圖片來自news.xinhuanet.com)

我那時窮得連卡式機也沒有一部,起初聽亞 Lam 的歌,主要是在鄰居家中,當年幾個人一面做玩具包裝,一面聽他的卡式帶,《抉擇》和《摩登土佬》中的每一曲都聽得滾瓜爛熟,一班人一起唱<亞里爸爸>和<成吉思汗>,氣氛十分熱鬧。他曲中簡單而動聽的音符,配上鄭國江及盧國沾的美妙歌詞,加上替無線電視唱了好幾首電視劇主題曲(<抉擇>、<落難天使>、<他的一生>等),都是令他在短時間內走紅的原因。最重要是他突破了本地廣東歌的守舊曲式,創作了諸如改編俄羅斯樂曲的<美麗小姑娘>,電子味甚重的<蝶變>,以結他為主的<分分鐘需要你>等等,配合他時而肉緊、時而輕柔的獨特唱腔,以及極用力的咬字,在七十年代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忘記當年的流行榜冠軍,是<小李飛刀>、<每當變幻時>及<倚天屠龍記>!林子祥雖然走的是偏鋒,但亦得到不少愛聽歐西歌曲的朋友的愛戴,漸漸地亦為老一輩的歌迷所接受。

他真正稱霸本地樂壇是在八十年代初。時為香港經濟起飛之初,本土意識抬頭,新一代需要偶像。有型有格、我行我素、兼能作能唱的亞 Lam,自然成為不少人喜歡的對象。以 Tango 編曲的<活色生香>在八一年成為十大中文金曲,但其實一年之前他的<在水中央>已在金曲之列。歐西和小調曲式的反覆運用,成為了亞 Lam 日後創作的主要路向。《活色生香》、《海市蜃樓》和《愛情故事》三張大碟,是他創作力最旺盛年代的作品,最膾炙人口的歌曲諸如<究竟天有幾高>、<澤田研二>、<沙漠小子>、<七月初七>、<三人行>、<海市蜃樓>、<投降吧>、<幾段情歌>、<莫再悲>、<愛情故事>、<水中蓮>等,就是出自這三張大碟。

同一時期,香港樂壇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等輪番崛起,唱新派歌曲已不是林子祥的專利。其時東洋風漸成主流,各偶像派歌手均以改編日文歌曲為主,亞 Lam 唱歐西歌曲的地位開始被動搖。不過八四年他的大碟《愛到發燒》還是賣個滿堂紅,除了開創潮流的<愛到發燒> 12" Remix 之外,此碟中的<芭莎路華>、<丫嗚婆>、<邁步向前>、<石像>及<我愛你>都是十分精彩的作品。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緊接著的大碟《創作歌集》,一面是(當年的黑膠碟仍有 A、B 面之分)中國色彩濃厚的歌曲(<水仙情>、<每一個晚上>等),另一面則是西曲(<誰能明白我>、<床上的法國煙>等),把他的兩種拿手好戲盡情發揮。

在八五年的《誘惑》及八六年的《最愛》是走下坡之作。雖然此兩張碟仍有幾首熱門作品(如<紅日我愛你>、<千枝針刺在心>、<Ah Lam日記>、<最愛是誰>等)打上流行榜,但很明顯地他是在重覆自己,特別是那些小調歌曲,由<在水中央>玩到<千枝針刺在心>,沒有一點突破,令人有慘不忍睹之嘆。八六年另一張大碟《千億個夜晚》及八七年的《花街70號》的銷量繼續下滑,但其實我頗喜歡後者,<花街70號>的藍調風格比較少在他作品中出現。這是我最後一張認真聽的大碟。

之後只在電台聽他的新曲,<每夜唱不停>、<生命之曲>、<真的漢子>等再沒有甚麼突破。不過最傷我心的,其實是八五年推出的《十分十二吋》,身為一個唱作人,怎麼可以搞這種在廟街賣十元一張的口水串燒歌呢?雖然這張「12"」非常暢銷,但亞 Lam 在我心中的地位自此一落千丈。

九十年代他有甚麼作品我已不知道,近年亦只買回幾張他最精彩作品的復刻版。今年他居然有新作品推出,是自嘲味甚濃的《佐冶地球轉》,不過我有興趣的,是 EMI 及華納合作的這一套《林子祥 2007 精選 100 首》,二百元不到有六張碟,絕對有收藏價值。

 

音樂 – 本地混音

  近來在 discuss.com.hk 的一個 topic 上,找回很多「失散多年」的八十年代中文歌的混音版本,實在比退稅還要令人興奮。這個月來我 ipod 上播都是這些舊歌,連新碟也少買了。

趁記憶猶新,決定寫一篇專輯談一談這些混音歌曲。這方面我不是專家,只是當年曾經有一段時期非常留意這些歌曲而已;論專家不能不提 Kenny Lai,他在網頁內表列了大部份當年出版過的混音歌曲;最近 Kenny 也開了網誌,每天談一首混音歌曲之餘,還可以讓網友在線上試聽。

香港樂壇在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大量改編歐、美、日歌曲,而的士高音樂亦隨之被引入本地。在的士高熱潮下,製作混音歌曲在舞池播放便成為宣傳方法之一,和印製「白板碟」予電台的唱片騎師以方便他們打碟,可謂如出一轍。

 [到 Kenny 的blog試聽]

本地的第一首混音歌曲應是林子祥的<愛到發燒>(有說是陳百強的<創世記>),以圖案碟、非賣品的形式推出。這個版本是典型的加長版(extended mix),沒有什麼效果可言,現在聽來頗令人沉悶。

 [到 Kenny 的blog試聽]

第一張真正公開發售的 12" single 應該是譚詠麟的<愛情陷阱/火美人>。當年倫伯的<愛情陷阱>雖然橫掃各大流行榜,寶麗金也要在差不多一年後才夠膽為他製作這張混音單曲(如無記錯應是為他 85 年的演唱會做勢),結果銷量也不俗。此混音由其副監製 Joe Wong 操刀,亦是一首 extended mix,唯一特別之處是把「這陷阱……」這句用剪帶的方式加長而已。這張 12" 之所以重要,是它奠定了本地混音唱片的發展,如果不是唱片公司見有利可圖,也不會紛紛把熱門歌曲製成單曲出售。

音樂 – 十年人事

  在家整理舊物時,找出一份舊作,是十年前寫的<批判本地樂壇>,曾在年青人週報刊登。當年小臣還很關心香港流行樂壇,故此還有力氣寫出那篇六、七千字的長文(加上當年尚未開始「惜字如金」的地獄式訓練),文章的重點如下:

– 是粗製濫造的唱片令大眾購買慾下降,和翻版碟的出現沒有必然關係; 
– 衝擊樂壇的不是翻版碟,是創作人的自我翻版,不思進取;
– 所謂「推動原創」的電台,除了收窄聽眾的選擇外,只是硬銷自家的推介,真正有創意的作品反而不被重視;
– 電台/電視台在小圈子運作的制度下,只是唱片公司的赤裸裸利益交換平台;
– 不少「另類/小眾」製作,只是供小妹妹們盲目崇拜的對象,對象仍然是「地面」的大眾。

十年過去,小臣已經很少聽本地流行曲,不過也值得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一下今日的情況,比照一下這十年的變化。

音樂 – 八十年代組Band風雲 Part 2

達明一派

談到組合類,當然是以我的最愛 – 達明一派為開端。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有關達明的長文,所以這裡不再一一細表了。


達明為香港樂壇帶來了新浪漫電子樂,在當時以搖滾樂為主的樂隊熱潮恍如一道清泉,其後更有不少同類的組合爭相出現,是八十年代組Band風雲的一個重要里程。達明的重要性在於其不斷引入新的曲風,由YMO及Japan式風格到Raggae、圓舞曲、Ambient及西班牙節拍,每張唱片均有驚喜;比起許多故步自封,或是兩/三張大碟後便江郎才盡的樂隊組合來說,顯得與別不同。

音樂 – 八十年代組Band風雲 Part 1

近來在一片「黑膠復刻熱」中,八十年代樂隊組合的唱片也重新「出土」而被CD化,很多絕版而久的錄音也可以用非常合理的價錢再擁有。我最近買了兩張當年限量發行的12″ single,包括小島的《她的心》和浮世繪的《憂傷都市》,可謂2006年除夢劇院CD再版外的最大驚喜。

趁此機會我想寫一寫自己對當年樂壇組Band風雲的一點回憶。八十年代是香港樂壇的黃金歲月,而大量樂隊組合的誕生是這段樂章的主旋律。

Beyond
 

音樂 – 霓虹鳥:劉美君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在八十年代的云云歌手之中,劉美君是非常獨特的一位,因她無論在個人背景、風格、以及走紅的方式都與別不同,絕對值得為她寫一篇文章。

Prudence是導演黃泰來的太太,當年麥當雄把電影《午夜麗人》的宣傳短片及主題曲交由黃泰來負責,而黃則找了太太填詞並試唱主題曲,據聞Prudence唱出了麥大導要求的滄桑味,於是便促成了這首改編自韓國歌曲的<午夜情>。沒想到此曲會一炮而紅,Prudence亦因而為人所識。此時Prudence 22歲,已是一子之母,但下巴尖尖,仍有少女的嬌態。

音樂 – 香港的音樂雜誌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在唱片店拿了新一期的免費音樂雜誌《Headlines》,封面說本期是十九周年紀念,才驚覺時光飛逝。翻翻內容,仍是以宣傳為主的繕稿居多,Manfred Wong的文筆也好像沒有進步過。看著看著,便開始懷念年少時常讀的音樂雜誌。

我在八四年才擁有自己的第一部Walkman,自此機不離手,電臺的音樂節目及卡式帶每天輪番聽過不亦樂乎。同時也渴求音樂資訊,當時有好幾份以介紹外語音樂為主的刊物,最有名的是Keith Yip創辦的《搖擺雙週刊》和Sam Jor的《音樂一週》。可惜到我開始讀的年代,這兩份刊物已然變質,經常出現互相對罵的文章;以我這些中途加入,不明袖裡的旁觀者來說,不可能讀得投入。

音樂 –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 New Order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熟悉New Order(NO)及Joy Division(JD)的網友看到標題可能會罵我神經錯亂,<Lover will tear us apart>明明是JD的歌曲,怎麼會成為NO文章的標題。<Lover will tear us apart>是我第一首接觸JD的作品,Ian Curtis的吟唱和後崩節奏中所滲透出來的無助和絕望,深深地吸引著當時懷著灰暗人生觀的我。自此但凡想起JD或是NO,我腦中浮現的總是這首歌,特別是其低音結他部份和末段的鼓擊。所以要寫NO,很自然地在鍵盤敲下了此曲的歌名,並順理成章地成為標題。

音樂 – 黃耀明vs港樂

近年香港管弦樂團(HKPO)不斷和流行歌手合作,除了增加收入來源外,還讓更多人認識樂團,可謂一舉兩得。不過多次合作的口碑頗參差,而我這次則是第一次現場看這類音樂會。

未進場前對這個音樂會的期望頗高,我希望聽到電子樂和管弦樂的完美結合,以及利用管弦樂重新演奏明哥的經典作品。不過最後我還是有點失望 – 明哥的獻唱固然有點失準,而兩種音樂風格亦不能做到水乳交融,最後雖然不算是各有各彈,但很明顯梁基爵未能駕馭HKPO,結果有好些樂章HKPO變成乏力的背景伴奏,帶不出預期中的互動。這一點很難怪罪基爵,始終用synthersier去模擬和去編一首真正的管弦樂是兩回事,不是盡力做便可以達到的。依賴他一個人去做這麼大型的管弦樂團演奏的編排,能有這種成績已經不俗。

Pages: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