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 《一個人的聖經》
大家都誤以為高行健的作品深奧難明,加上動輒六、七百頁的篇幅,所以連嘗試去讀的興趣也沒有。但《靈山》其實十分有趣,而這本《一個人的聖經》,簡直就是一部紀實小說。
《一》繼承了《靈山》以「你」、「我」、「他」交錯的寫法,不過今次沒有了「我」,明顯暗示在文革瘋狂年代要活下去的話,自我根本不能存在。對,《一》談的是文革,故事裡的「他」就是高行健自己在那個年代的經歷。《一》和一般傷痕文學的不同之處,便是高行健那獨家的「冷文學」體裁。他寫文革並非為了控訴,而是冷眼旁觀地把歷史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大家對這個人類悲劇自行作出判決。
書中的「你」是一位徹底離開中國、不打算和祖國再有任何關聯的劇作家,自由地馳騁於世界各地,進行創作及演出,和不同的女人搞短暫的關係。「你」不斷向他的女伴提起以往,那便是在小說中切換成「他」的故事。「他」因為父親的出身及檔案有問題,明知自己必然在鬥爭中成為被批對象,於是先發制人,以造反派的身份自居,先行打擊敵人。最後「他」被下放到幹校,再逃往農村,當中經歷的都是扭曲了的人性:在人人自危的情況下,甚麼人都可以出賣,甚麼泯滅良心的勾當都幹得出。為了自保,「他」不得不隨波逐流地喊自己也不相信的口號,甚至也要參與批鬥,成為「披著狼皮的羊」。可是「他」不甘於完全喪失自我,在鄉間繼續寫作,這些文字差點成為反革命的罪證。高行健以抽離的方式,表達了人性的最脆弱和陰暗的一面,但越是客觀,真實感就越強。小臣讀過不少傷痕文學及文革史實,最令我震撼的,反而是這本小說。
很多人談論《一》這本書時,都強調它那些大膽的性描述,但我看來,這些都是修辭的一部分:「你」可以自由地享受性,但雙方都不想對方成為羈絆;「他」的性生活充滿壓抑,在倒置錯亂的社會秩序中,想發展關係卻不可能,發展開來的反而成為悲劇。這種對比其實就是在自由與獨裁兩種社會的生活映照。
高行健對中共的批判是不留情面的,故此共產黨也一直不承認他代表中國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不過共產黨沒有權代表我們說話,高行健的偉大,不是一個黨的政治考慮可以抹殺的。高行健說得對:「如今,你沒有主義。一個沒有主義的人倒更像一個人。」
高行健好像也沒有認為他是代表中國/中國人獲獎的. 他代表的是他自己. 另外, 法國人倒好像認為高行健拿諾貝爾獎是法國人的光榮. 因為他拿獎時已入法籍.
版主回覆:(09/04/2009 12:33:15 PM)
或者說他是代表以中文寫作的作家獲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