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現象系列之十二 – 還在談巴士阿叔?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圖片取自http://www.friendster.com/busuncle)
「巴士阿叔」(註一)已經是一個被過度談論的題材,不過這幾天的新發展帶出了一些頗有趣的傳媒問題,反而引起了我的興趣。
這段在網上流傳的手機短片大約在一個月前出現,並由「高登硬膠族」在網上發揚光大,在不斷談論,二次創作之後,終成為全城談論的事件。這種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爭執,其實並不稀奇,我一個月裡總會遇上一兩次。兩星期前我目睹一位仁兄在地鐵讀免費報章時把報紙掃在鄰座的另一位大叔面上,兩人大聲爭吵了三個站左右,差點還釀成全武打,若是我拍下放上YouTube,可能也會引起相同效果。這種鬧劇可以引起這麼多人談論,本身大概也是一場鬧劇。
文字和電子傳媒本來沒有反應,等到上星期才開始加入戰團,在港聞版報導這件「新聞」。到了前天某周刊不知用甚麼手段找到阿叔出來訪問,「揭發」他是領綜援渡日,並曾報名參加特首選舉的奇人。如是者第二輪炒作正式開始,每份周刊報章唯恐落後形勢,紛紛把巴士阿叔大寫特寫,今天仍是生果報的頭條。
我對這件事回應是:
1. 網上傳播的威力不容忽視。上網的人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方便,主動上網尋找,然後把一條link傳給別人,便可以讓他即時看到巴士阿叔的片段。這種互動性強,並且是實時獲取資訊的方式,比等待文字和電子傳媒單方向傳播更有趣。科技已容許大眾用各種方式參與二次創作,令這種傳播方式更具顛覆性。
2. 傳統文字和電子傳媒在這件事上完全被動。最後(特別是前者)一窩蜂跟紅頂白爭相報導,更突顯本地報刊水平之低劣。若是再不花心思在深度方面帶給讀者附加值的話,傳統文字傳媒只有加速滅亡。可惜本地的大眾化報章雜誌一方面仍在追求量,每天出版二、三十版或每期二、三本另加特集,另一方面則向媚俗/下流大幅度傾斜,買任何一份都是典型的吃喝玩樂無所不包,但看完等於沒看的無聊報刊。再這麼下去,只怕更難挽回不斷流失的讀者群。
3. 明報居然也加入炒作,並暗示某周刊付錢給阿叔以換取採訪權。生果日報集團當年替陳健康付款北上召妓,然後大肆報導的鬧劇人所共知,早已沒有任何公信力。這次就是付費買「新聞」也不足為奇,可悲的是以知識份子報自居的明報也來搞揭秘這一套,在我心目中對它的唯一希望也幻滅了。
4. 香港近來也太欠缺話題了。沒有廿三條,沒有董建華,少了很多集體出氣的對象,於是繼續沉溺於無聊話題、揭秘、狗仔隊全天候追訪,一邊罵一邊繼續天天買生果報追看阿叔。其實要關心時事的話,何不多看看有關文革四十年反思、中環填海區規劃、西九博物館諮詢等等較有意義的報導呢。
5. 網上審判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巴士阿叔先被標籤成道德淪喪的人民公敵,再在某周刊的描劃下成為瘋漢、有問題的社會計時炸彈,大家已經為他定了罪。如是者任何人的生活片段也可能被人攝入鏡頭然後放上網,然後被人評論、審判、定罪。科技越發達,人的行為就越容易被人監控,也越容易納入主流意識形態的掌控。
6. YouTube這個容許任何人把影片存放的網站因此事火速走紅,引證了影片串流這種網上傳播技術的成熟。以後我的食評、遊記是不是要以YouTube短片播放呢?
註一:外地的朋友若是不知道誰是巴士阿叔,請上維基網頁一看,資料非常完備。
假如這只是談論一天半天的趣聞也無傷大雅<br />
但事情的發展已經愈來愈令人煩厭<br />
每天無論上班下班吃飯都聽到人們在談論<br />
難道我們的思想智慧變得像古時的無知村姑一樣?<br />
究竟先有無知村姑, 還是先有劣質傳媒?<br />
真搞不清楚
真的很厭了…..<br />
<br />
個個blog都是巴士阿叔,真係悶到癡線了。我想也真的講夠了罷?
歐,我的見解一向是劣質傳媒把無知村姑的劣根性發揚光大。<br />
<br />
老邪,某周刊可能付了巨款給阿叔,不玩多幾天如何回本。
其實政府好應該適時做多些公民教育的工作,不過昨天見到中環鏞記門口那條「消失的雙黃線」,可以要求些什麼呢,還是<br />
算了吧.
哈,那條消失的雙黃線真是經典!
尋晚睇電視, 有間旅行社的廣告都有用呢d字眼"有壓力" & "未解決", 真係吹脹…
Bella,今天某報的頭條是:六四 – 未解決呀!
笑死我…. 呢幾日公司的同事猛講呢個話題, 幸好世界杯就來到, 今日開始轉題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