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 Depeche Mode: Playing the Angel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自從 dm 為進軍美國而改變風格後,我幾乎已經放棄了他們,畢竟我們這些用 syn-pop 奶汁養大的八十年代「老餅」,很難接受 dm 拿著結他扮搖滾。自2001年的《Exciter》一碟後,他們已好幾年沒有發表新作,我亦漸漸遺忘了這隊電子流行組合的先驅。去年混音專集出版,總結了 dm 過去廿多年的音樂歷程,反而使我對他們的新碟勾起些微的期待。
唱片的宣傳強調新大碟會回歸《Violator》的風格,並且首次有 Dave Gahan 負責作曲,期待開始加強,之後還說 SACD 版會同日發行,好奇心更盛。
買了SACD版回家首播,連 Carmen 都認得出是 depeche mode,証明真的是「招牌」dm 聲。仔細聽了好幾遍,整張大碟十二首歌明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深沉、黑色的電子中慢板,另一類是較 upbeat、電子及結他混合的中快版。
開場的 <A pain that I’m used to> 那幾聲噪音引子很嚇人,不過編曲頗豐富,但我不喜歡此曲的旋律,嫌其單調重覆。較深沉的幾首: <I want it all>、<The darkest star> 及 <The sinner in me> 均很有《Violator》裡的 <Waiting for the night> 那種味道,我特別鍾愛全碟電子味道最濃及最黑色的 <The darkest star>,非常 dm 式的低調淒美。
全碟至愛是 <Lillian>,快速節拍及純電子悅耳編曲,久違了的舞曲節奏,偶然幾下結他和弦也沒影響到整體的味道。另外 <Nothing impossible> 亦不錯,引子有點像 <Enjoy the silence>,中段一輪密集電子音效,搶耳非常。反而作為首張 single 的 <Precious> 初聽覺得甚為搶耳,但反覆聽了幾遍後發覺旋律不算悅耳,也不喜歡那些結他聲。
<Damaged people> 及 <Macrovision> 由 Martin Gore 主唱,很肉緊的唱法,另付大量震音,我比較喜歡節拍較沉重的後者。<John the revelator> 是很奇怪、gospel 味道極重的一曲,和其他作品有點格格不入。中段還有 <Introspective> 一段過門純音樂,很 ambient 的編曲。
總結是 – 自《Violator》以來我唯一滿意的 dm 作品,希望他們可以用這個模式繼續創作。
我對DM的心歷歷程同你差不多,睇完你的介紹, 好,等我比多次機會DM, 買<br />
他的新作來聽聽至得。
比多次机會他們吧!
終於買了這隻碟來聽,可能期望太高,整體來講此碟沒有給我特別的驚喜,<br />
不過他們終回歸到熟識的 Depeche Mode風格,都有番D安慰 ! 沒有了以往<br />
每碟必有一兩首能耳熟能詳的歌,歌詞好似想講D深野,但又不到肉,可能我<br />
睇唔明,又或不竟他們都年紀大了,沒有了當年的直接及Passion !
如你所言,D歌詞真是有點不知所云.<br />
<br />
不過Lillian和Damaged people都尚算搶耳,起碼我現在還哼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