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左右接觸 CAS (Computer Audio Source) 之後,始終只是把 Cary DMS-500 用作 Streamer 聽串流音樂,另外把音樂檔案抄錄在外置 SSD 硬碟內,插進去 Cary 就可以聽,對 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並沒有太大興趣,因為主流的 Synology 並不是以音響玩家的角度構建的,單是那些噪音已經令人忍受不了,更不用講諧震等問題。
最近才發現市場上已有不少音響級 NAS,甚至內置 CD/BD ROM,放 CD 入去直接抄錄進硬碟,不用自己架設什麼 server,畢竟玩音響就是要簡單。研究了一輪之後,選定了 i-o data 的 Soundgenic,日本人造的簡化版 NAS,把貴價器材的設計下放,無風扇,厚金屬版外殼,而且可以把硬碟換成 SSD,就什麼噪音共震都沒有了。最基本版 2TB 硬碟只需二千多港幣,不過香港行貨版跟機的硬碟並非高階貨,所以還是光顧網店,他們把日本版水貨進口改裝,可換成 Samsung 的 2TB SSD 硬碟,另付硬碟的差價及人工費便可。另外在同一網店買了 Pioneer X12J-UHD BD ROM,以及電源 LPS (可供電給碟機及 Soundgenic 用)。
上次寫 Cary DMS-500 時提到 Spotify 這個串流媒體,因為篇幅所限,刪了兩段關於 Spotify 的使用心得,故另文再敘。未開始之前,如果大家還不知道什麼是串流媒體,簡單比喻就是音樂版的 Youtube,供應者以分段無斷傳輸的方式把檔案傳送至客戶,讓我們省回把 CD 轉成音樂檔案,再用 iTunes 抄進手機那些麻煩作業,可以在無需下載的情況下,隨時在線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
第一次接觸串流是「千千靜聽」(現已被收購並改名為「百度音樂」),裝在桌面電腦,邊上網邊聽歌,不過英文歌曲支援度低,用了一會就捨棄了。認識 Spotify 反而緣於 Apple Music,後者去年大張旗鼓搶佔市場,原本小臣也打算採用,但上網爬文後知道 Spotify 較出色,於是開始試用。
小臣玩音響很傳統,只玩兩聲道、聽鐳射唱片,自遷居購入麥景圖膽擴音機 MA2275 及 Cary SACD 機 CD-306 後,就只換了揚聲器(PMC OB1i)。幾個月前擴音機壞了,修理後換了一對膽,又買了新的平衡訊號線,玩音響/聽音樂的興致又回來了,亦重新到各音響論壇看看有什麼最新資訊,發現原來現在已進入數碼音樂的年代。
之前對 CAS(Computer Audio Source)有點抗拒,因為覺得沒理由要啟動電腦才聽音樂,要另外架設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server 再選購 DAC(Digital-Analogue Converter)的話,就更覺麻煩,明明有 CD 不聽,為什麼要把碟 rip 成檔案再經電腦播放?
早兩天有位同事和我提起夢劇院,說他最近重新發掘夢劇院的舊歌,而上網尋找時谷歌彈出了小臣的舊文,所以和我研討了一番。
今天把小臣的珍藏翻出來檢查一下。當年小臣曾擁有全套夢劇院的卡式盒帶(當年發行時只有黑膠及卡式帶),可惜搬家時丟掉了,現在想起亦十分痛心。後來樂意唱片亦有出版 CD,但到小臣去搜購時,這些 CD 已經成為炒家的囊中物,幾經辛苦才慢慢一張一張買回來,不過亦欠《彩色相對論 + Remix》(PARADOXCD2) 及《天生一對》(PARADOXCD5) 兩張。
小臣在讀中四、五時,開始愛上流行音樂,當時買不起原裝卡式帶,唯有請同學代為錄製,此外亦花不少時間聽收音機,藉此聽最新流行曲並吸收樂壇動態資料。
那時小臣只聽香港電台第二台,因為不喜歡商台有廣告,加上二台的 DJ 都比較年輕,不會播老歌和老套廣播劇。當年最「潮」是聽《三個小神仙》的節目,每天下午放學後趕回家,為的是聽阿旦、珊珊及嘉嘉的爆笑廣播。
但小臣最愛的 DJ,其實是陳海琪及鄧慧詩兩位,當中以後者最得小臣心,因為她只播外語歌,小臣最初對外國流行曲的認識,就是來此鄧慧詩及《Sunday 任你點》(當時由蔡楓華及盧敏儀主持的電視節目,逄星期日下午播出)。
昨晚去了欣賞達明的演唱會。上次零五年「為人民服務」的演出後,曾傳出他倆鬧翻了的新聞,以為再沒有機會看到他們一起合作,想不到在七年後的今天,又可以走進紅館看達明的演唱會。
這次不再是九六年 – 達叔找來一隊 rock bank 去「抗衡」明哥的人山人海;這次也不是零五年 – 是加入了達叔的山人山海音樂會,達叔重新走在最前面,他的結他再次成為音樂的主調,而編曲也不會被搞到面目全非。我想他們真的「和好」了,明哥終於知道不應再決定一切,音樂部分還是應該留給達叔去發揮。
昨天到九龍灣展貿參加暗中作樂 2011 聲演會。名為「聲演會」,因為它完全在黑暗中進行,由進場到離場,都置身於伸手不見五指的全黑環境中,參加者要緊握着一條繩索,然後聽着視障工作人員的聲音,以及感覺繩索的速度前行,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體驗。這個時候「正常」及「殘障」的地位互換,在漆黑中無助的感覺,原來是這麼強烈。
整個聲演會均在漆黑中進行,無須講究舞臺設計,不用點算演唱者換衣服的次數,他/她甚至不需化妝,也不怕給記者拍到走光窘態,因為大家只聽到聲音,只嗅到味道,只感到空氣流動。我們第一次把注意力回到音樂會的基本,就是聲音。
聲演會的主題,是刺激大家的想像,聲音領航員把參加者帶到世界各地,輔以咖啡的香味,乘坐火車時從窗外吹來強風等效果,讓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白,原來視覺不是一切,加上其他感官才是完整的體驗。所以去旅行不應再是拍一張到此一遊的 V 字手勢照片,而是應該感受當地的味道、空氣中的濕度、以及其他的聲音、甚至是人們的熱情或疏離。
繼零八年在亞洲博覽館欣賞 Kraftwerk 的音樂會之後,小臣小卡昨晚再來到亞博,為的當然是看菲姐的演唱會。
首先要多謝小Q,聽到小臣「撲飛」無門,二話不說便替我找來門票,且是星期六的最好日子,真的萬分感謝。$980 的票是堂座,離舞臺有三十行之遙(最前排座位的票,當然不是我等普通市民可得)。聽說利用某信用卡「優先」訂到的票,比我們還要差得多,可知幾乎大部分票都是內部留起的。
早前買了高清機頂盒,正式進入高清年代之後,才發覺畫面清晰度真是有大幅度改善,看【海角七號】的 DVD 時,反而覺得比不上高清電視節目的畫質。有些東西是不能走回頭路的,於是又有換影碟機的念頭,復活節四天假期「留港消費」,是敗家良機。
對 Blu-ray 藍光技術已經留意了一段日子,不過它的流行還是最近一年的事;主要是之前存在著 Blu-ray 和 HD-DVD 兩種格式,直到東芝在零八年決定停產 HD-DVD,新力主導的 Blu-ray 勝出,才結束了消費市場上的混淆。所謂藍光,其實亦是鐳射光技術,只是用了波長較短的 405 納米藍光(DVD 及 CD 分別用 650 及 780 納米的光束),故此同樣大小的光碟,可儲存的數據由 DVD 的 4.7GB 增至 25GB(單層計),可以容納高解像畫質的影片的大量數據(不過 Blu-ray 其實和高解像影片沒有直接關係,Blu-ray 只是一種收錄大量數據的光碟技術;留意 Blu-ray 已經進入家庭電腦市場,以後桌面電腦配置的會是 Blu-ray 讀寫光碟盤)。所以市場上大量生產中低價 Blu-ray 影碟機,亦不過是這一、兩年間的事,而現在幾乎所有的新影碟,除了 DVD 外,都有 Blu-ray 版本推出,價格也開始回落至比較合理的水平。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