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的三人飯局來此店嚐新,據說最有名的是鹽焗黃腳鱲。
耀華街有段時間曾被捧為「新食街」,大概以為時代廣場的人流可以帶旺這裡,幾年沒來,已經黯然失色,地鋪食肆大多已結業,只剩下這些躲在大廈內經營的樓上店。此店的設計有點奇怪,分成好幾間房間,裡面有兩至三張桌,我們被編往一間有兩張小桌的,旁邊是一班九十後,幸好不算太吵鬧。
希慎廣場開幕,全城哄動,本來不打算去湊熱鬧,不過這天要來銅鑼灣,便來試試這家日式咖哩飯專門店。小臣主要是受了紅叮拍的照片打動,那充滿着蛋漿的奄列 topping,真的非常吸引。
十一樓其實是 food court,不過此店卻有自己的鋪面,星期六正午時分,外面人頭湧湧之際,裡面居然不用等候,馬上可以入座。
幾個月前,天膳的文師傅說剛接手了一家串燒店,地點在駱克道那邊。小臣口裡說要去光顧,不過一來到銅鑼灣,腳還是走了去天膳。上星期小卡和她的老友 M 終於去試過,聽她說得眉飛色舞,小臣當然也要去試試,還找來我們的「鐵腳」小頭。小頭原來曾經光顧,不過以前的老外店主好像不喜歡招待本地客人,所以為免受氣,她也只是來過一次而已。
店子不大,不過很有居酒屋/燒烏店的氣氛,吧檯的木桌及木椅都很扎實很配合此店,看來要再勸勸文師傅,希望他裝修時不要把這些好東西通通換掉。
取了一天假休息,下午決定自己去嚐新,找的是小卡興趣不大的,例如這家蕎麥麵專門店。黑瀧就在 Tonkichi 旁邊,其實是此集團的最新分支,以四款不同的蕎麥麵(田舍、更科、知床和江丹別)作招徠,雖然小臣對蕎麥麵的喜愛不及拉麵,但亦很有興建試試,因為沒有料理店會在香港自行製作,所以一直都吃不到好的蕎麥麵。
十二時店未開已來到店前,居然已有兩、三批日本人在等候,不比旁邊 Tonkichi 的人少。店的裝修和鄰店一脈相承,不過賣的東西比較雜,除了蕎麥麵外,還有天婦羅、炸物,以及一般香港人覺得每家日本料理店一定要有的刺身、壽司,甚至一些居酒屋食物。
小臣和這家人氣長龍拉麵店好像沒有緣。話說去年由台灣旅行回來後,小臣再休息多兩天才上班,於是找一天一早過去中環,打算會一會這家麵店。當天十一時未到已經到達蘭桂芳,但竟然沒見到傳說中的人龍,到店前一看,才知是熱水爐壞了,預算下午二時才能營業。
之後一直都沒時間再去,後來得知銅鑼灣開了分店,但一樣大排長龍,還是決定等一下再到訪。一等就差不多半年,這天六時不到就在外面開完會,晚飯又要自己解決,是去豚王的好機會。在禮頓中心泊好車再步行到登龍街,大約六時半左右,門前已有十人左右輪候,幸好小臣一個人容易安排入座,只是等了十分鐘便可以。
在某討論區看過 Newcome 兄介紹此店,讓小臣食指大動,這天的三人行飯局就來這裡吃。
這裡的龍蝦頗有名,不過三個人吃好像貴了點,加上是第一次來,還是先試一試其他的菜。店子不大,檯與檯的空間非常少,人多嘈雜,要談東西不宜來這裡。
自從日本三一一大地震以來,我們每個星期都去吃日本菜,特別去那些堅持繼續用日本貨的店,算是盡一分力,希望他們可以渡過難關。小臣除了去光顧差不多兩年沒有踏足的見城外,這天又來到 Ten Yoshi,這家是香港屈指可數的正宗天婦羅料理店,想吃天婦羅的時候,通常都會來這裡。
之前在岩浪工作的師傅阿 Paul,亦已重投 Ten Yoshi 的懷抱,不過通常疋田師傅在的話,都是由他負責為我們炸,這天也不例外。我們點了一份自選十六件天婦羅二人分享,另外要了一份在同大廈十二樓鳥信(同為壽司廣集團)的燒鳥定食。
印象中已記不起上次去太湖吃飯是多少年前,而這家在波斯富街的,就更是經過數百次也沒進去過。
最近同事提過他們經常去太湖(山林道那家)吃飯,這天小頭既然建議去太湖,便來銅鑼灣會它一會。裝修和想像中一樣舊,我們坐的角落,甚至要用風扇把冷氣吹過來,幸好是日天氣涼快,怕熱的小臣也沒有投訴。
這檔車仔麵由皇室堡對面的巷仔起家,其後遷到景隆街的「半街鋪」,到去年正式在駱克道「入鋪」,經歷了三十年。小臣第一次吃時是八三年,那時還是中學生。
來新店看看狀況,這裡寬敞光鮮,早已不是以前的巷仔格局,但老闆亦年華老去,白頭髮比以前多了不少。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