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搜尋「好吃麵包」時記下了這家烘焙及咖啡店,是前天氣女郎黃婉曼開的。這天週末天氣好,就當是遊車河的一部分,來到將軍澳市的南端,原來這裡已建了一個又一個的中產屋村,店子所在的藍塘傲且是中低密度住宅。
不過來這裡不自駕的話,應該相當轉接,因為它離將軍澳站起碼十分鐘步程,大概有小巴接駁吧,不過小臣沒有深究。奇怪是如此不方便,竟也有不少人來吃東西,小臣等了差不多廿分鐘才可入座。
很久很久以前,有家法式牛扒屋叫 W’s Entrecôte,它是小臣在吃方面的啟蒙店之一,不過遷店幾次後,已於幾年前悄然結業。
這天光顧的店格局和 W’s 十分相似(我沒有在巴黎吃過牛排,不知是否都是這樣):紅白相間的檯布、只賣一款牛排、餐單就印在鋪檯的紙上面,等等。
香港藝術館重開後還未有機會參觀過,最近才知道原來平台新開了家餐廳,便也去湊一下熱鬧。
店內景觀不俗,全維港景致,所有的桌子都朝這個方向擺,不過近右邊那端有棵樹遮擋,我們就是坐在這邊,不過左邊還可看到海景。星期日只有 Brunch,有多款頭盤供二人分享,每人另選一份主菜及一款甜點。
工作地方附近沒有太多 business lunch 的地方,之前只想起 Cova,不過現在它的水準一落千丈,吃過兩/三次之後已不想再去,幸好有同事提起 Tea WG,才知道除了喝茶及 high tea 外,它也有午餐提供。
這天就來一試,三道菜二百多元,比想像中親民。頭盤是炸魚沙拉,炸魚不什麼樣,反而沙拉有無花果等,頗開胃。碟前面的是當天熱茶:不丹茶(另一款是冷的,不記得是那一種茶了),花香非常突出,讓小臣對此店的茶有點另眼相看。
某天往愛店吃米線時,發現新開了這家 Try My Bread,好像頗受歡迎,這晚便來光顧。
店名明顯是玩字 gag,取笑當年某政黨新紥師兄搞出「Try Our Breast」的天大笑話。店子很小,只有四個吧檯位,另可在店外立食,店家把麵包用紙套盛著,以方便客人站著、甚至邊走邊吃。
和兩位舊同事的聚餐,因疫情關係一改再改,這天終於成事,選址在 K11 Musea 的新餐廳 TIRPSE,此店主打日式法國菜,據說在日本開業一年後已取得一星云云。
餐廳不算大,不過窗旁的桌子臨海,天氣好時能熱眺維港對岸,還有陽台可以坐在外面吹著海風喝東西。
之前頗喜歡的法國餐廳 Seasons 結業後,一直想知道主廚 Olivier Elzer 轉投那裡任職,最近得知他來了這家 L’Envol,趁復活節假期來捧他場。餐廳在華潤大廈部分改建而成的瑞吉酒店內,小臣還是第一次來,繞了一個圈也找不到汽車入口,最後自己拍卡駛進停車場,幸好最後也有三小時泊車優惠。
新餐廳比以前氣派得多,不過小臣還是喜歡 Seasons,因氣氛沒那麼拘謹。午餐餐單的設計和以往相類似,可隨便在裡面選三至五道菜。
之前在疫情下想找家餐廳為小卡慶生,倒也不容易,因很多店都不開門,電話搖到第四間才訂到檯,再訪多年沒光顧的 Robuchon。
來過此店的朋友都知道他們是以吧檯座為主,氣氛比較輕鬆。不過這晚到吃畢離席為止,都只有我們兩個在吧檯上,反而裡面的房間十分熱鬧(限聚令是否有執行,小臣沒看到,不過進去的人不少就是了)。
剛好兩星期吃了上列兩店,就想起不如來一個殘忍的 A/B 比較。說他們是同根生,可能要解釋一下,因 CIAK 起初是由大胖子廚師 Bombana 「監製」的,而 Involtini 就是大胖子首徙另起爐灶的小店,據聞第一批在 CIAK 上任的廚師,都跟隨大師兄轉職 Involtini。
首先比較頭盤。在 CIAK 是散點的,頭盤要了燴八爪魚,這道菜算是不錯,八爪魚和薯仔都煮得夠腍,微辣的汁很開胃。右邊是 Involtini 的午餐南瓜湯,十分濃郁。小臣極愛吃八爪魚,加上價錢是餐湯幾倍之別,不算對等的比較。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