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Category: 紅磡/黃埔

香港美食 – 竹乃里

  紅磡國際都會一向是個死氣沉沉的商場,裡面的食肆都是一些走中低價路線的劣食集中地,所以當有同事提到有家不錯的和食店,小臣起初都沒怎麼注意。直到有天他們組隊去試吃中飯,小臣才知道原來真是日本人主理的,之後小臣每次來紅磡開會時,有機會都會跑來吃午餐,午市定食由八十多至一百二十元左右,雖然不是最出色,但以價位計可謂超值。

這晚拉了小卡來嚐新。起初他們賣懷石料理,不過 $500 一位在這個商場而言是定錯位了,於是改作居酒屋,要吃懷石也可,但要兩天前預訂。晚上比午市更多日本人光顧,除了我們之外,基本上都是日本上班族來喝酒「吹水」。

香港美食 – 稻庭養助

  自從數年前在秋田吃過佐藤養助的稻庭麵,一直念念不忘,曾經聽聞圓方有家店(現已結業)也賣佐藤養助的稻庭麵,後來發現竟然是魚一丁集團的出品,當然沒有興趣去光顧。

一轉眼就是四年,最近得知在紅磡有家新店,主打稻庭麵並採用佐藤養助的出品,而且由日本人主理,當然要會它一會。

專題 – 從加太賀的盛衰看香港日本料理的變遷

  小臣其實只光顧過加太賀一次,那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當時它生意如日方中,整條祟潔街都掛上了紅燈籠,加太賀除了有三間鋪位外,還另租了一個鋪位安置輪候的客人,好不誇張。

記得當時等候了個多小時,進店之後吃了什麼已不太記得了,除了那個無人不曉的花之戀之卷,把三文魚包着飯糰成花狀,再在上面放上沙拉醬及蟹子(飛魚子)。雖然不覺得它好吃,但不得不承認是噱頭十足。

它的極盛是因為有不少明星名人光顧,再配合傳媒炒作。但當時也是香港地產泡沫開始膨脹之時,崛起的中產對日本文化趨之若鶩,港式日本料理大熱,時勢造就了當時一班投機商人。

早期的正宗日本料理不多,松坂大概是較早開業的一家,主要是居港日人光顧。除着日本經濟下滑,在港日人數目至九七前後開始大幅下降,在九十年代開業的日本料理都是針對本地食客。兩極之一是元綠迴轉壽司及加大賀等、售賣不正宗的廉價港式日本菜,並成功把三文魚變成刺身壽司的代名詞,吃時要蘸上大量用芥末及醬油混成的糊狀物,芥末辣味要衝上腦際才對頭。光譜的另一端則是正宗日本料理,其中又分為香港師傅主打的,如友和、水車屋等,以及由日本師傅主打的,好像見城、千登世、鹿悅等,由於用料在日本以飛機運來,成本不菲,收費自然偏高,食客都是明星、商人及專業人士居多。

隨着本世紀初本港地產泡沫爆破,加上建華七年之治,香港經歷了痛苦的經濟轉型。期間加大賀及元綠等被唾棄,低端日式料理變成元氣、峰壽司、板前等、又或是田中壽司(元朗)之類的地道港式之爭。另一方面,隨着日本自遊行大盛,一些「有識之士」則追求正宗的味道及親民的價位,另一批以港、日師傅主打的日本料理越開越多,稻菊、今村、壽司廣、天勺等都是這個時期開業的。時至今天,光譜不再兩極化,不過低價中諸如明將及爭鮮,一是亂來(居然有萬樂珠壽司!),二是衛生情況令人懷疑,都是典型港式的產物。

隨了壽司、刺身外,拉麵亦開始受歡迎。開始時只有橫綱及味千這些港式口味的拉麵,及後 Domon 把北海道拉麵引入,然後有更正宗的札幌。這兩年突然爆紅的九州風豚骨湯拉麵,到現在還在遍地開花,可惜鼻祖一平安卻斯人獨憔悴。

居酒屋方面,由 Hokahoka 等日式,到連鎖店和民、魚一丁(已全線結業)等,似乎都不是日菜主流。炸物只有 Tonkichi 一店獨大,無懼其他挑戰者。燒肉店則是和宴、伊呂波及牛陣比較站得穩。串燒雖比較多人光顧,但老實說水準高的並不多。再非主流一些好像豚肉丼店(十勝)及 Noren,不是已結業就是苟延殘喘中。香港人始終都並未能深入瞭解日本的飲食文化。

香港現正值另一次地產泡沫,租金令很多人卻步,不知道下一波日本料理的興衰,是否因此來一次汰弱留強,把一些低水平的淘汰出局?

香港美食 – 紅磡二店:上海飽餃店&泰壹泰

  是晚又在紅磡開會,晚飯打算在附近解決,約了小卡去試試上海飽餃店。

原來店在三河屋旁。赫然看見附近多了幾家「疑似三河屋」的店,不知發生什麼事。不過今天的目標是吃上海包點,無謂深究。晚上七時半,店內的女將好像打算關門,但依然招待我們進去。店子很小,只有三張桌左右,和大角嘴那間同名的(上海包餃店)差不多風格。

香港美食 – 生記滷味

  多次經過這家生記,無論任何時間,永遠人山人海,但總是陰差陽錯,沒機會光顧。這天在紅磡的辦公室開完會,便約小卡來這邊吃飯,腦中就想起這家生記。

晚上八時左右,門外買外帶的人不少,反而在店內吃的人只有寥寥幾位。

香港美食 – Stanley Deli (Closed)

  這家店寫在待吃名單中久矣,直到聖誕前某星期六才決定來嚐。店的地址雖是鶴園街,但其實正門卻在祟潔街相連的後巷,即「過氣長龍店」加X賀附近。

在這個工廠區搞家中價西餐廳,老闆果然有膽色,不過小臣小卡去過在柴灣明報大廈的 Le Mieux Bistro 後,已經見怪不怪,起碼這裡是街鋪。

香港美食 – 和味館 (Closed)

  [註:此店由長沙灣遷往紅磡後,最近 (8/15) 再去時主廚已離開,賣的不再是這些菜]

小頭小Q提議來這裡嘗新,我隱約對這店名有些印象;上網一找,原來是有蟲蟲吃的地方,之前看過南瓜兄的食記印象深刻。原來如此。

Q頭二人當然不是想吃蟲蟲宴,於是點些普通小菜。其實菜單上亦沒有列出那些「特別菜式」,只有老饕要求店家才會弄。

香港美食 – 再訪三河屋

  上次到訪三河屋後,有點意猶未盡,農曆年初三那天不知到哪裡吃東西,就又來這家全年無休的小店。

這次學了乖,下午十二時十五分才到,豈料仍是未開門,不過是日在內看守的並非兇巴巴的歐巴桑,侍應妹妹著我們在門外小坐一會稍等。五分鐘後日籍師傅回來,正式開門營業,我們自然又是第一個客人。

香港美食 – 三河屋

  知道這家長期在「開飯」十名以內的小店很久了,但一直提不起勁去排隊,後來想起不如星期天中午去光顧,十二時正到達應該不用輪候吧?!

這天小卡有事要先去九龍灣辦,再到紅磡,我則由家直接出發,但第一次乘往黃埔花園的小巴,結果兩人都各自落錯車,走了好一段路才「相遇」,到達店前已經是十二時十分。把店門拉開,裡面的歐巴桑想把我趕出去,原來未正式開門營業。碰巧此時日藉老闆由店外進來,著我們先入座稍等,還是他有人情味。店很小,只有廿個座位左右,難怪晚上要輪候。店內裝修破舊,極像在北海道某小鎮推門進去的地道小店,果然有特色。

香港美食 – 詠藜園

  翻翻紀錄,原來還沒有寫過黃埔的詠藜園,小臣大概很久沒有來過了(幾個月前和公司高層來吃過一次擔擔麵,過程相當有趣,可惜不方便公開)。此店在鑽石山大磡村清拆後遷至現址已有十年以上,現在是日本遊客幾乎必到的本地食府之一,在香港大概亦無人不識。

來這裡當然是吃擔擔麵,上圖是小卡要的「原版」,即不帶肉末的淨麵。其實正宗擔擔麵是伴麵而不是湯麵,這碗已經是改良了的港版擔擔麵。

Pages: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