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是依蔡生的介紹來的,畢竟真正泰國口味的粉麵店不多,所以看了節目後便心思思來試了。店比想像中還要小,一半以上客人都是泰國人,果然來對了地方。
我要了鴨肉湯河,小卡則要了豬雜粉。
鴨肉湯河的湯頭驟看頗混濁,喝來卻是甚有層次的濃甜味,加了豬血的湯果然極富特色,我自己十分喜歡,但香港人未必人人都接受得到。鴨肉雖不算幼細,但肉香味美,我這個鴨痴自然讚不絕口。河粉薄而滑,沾滿湯汁入口,這就是在泰國吃到的味道。
遷了居後,開始在九龍城找吃飯的好地方,這晚來轉了一圈,決定先去有名的創發吃潮州菜。
店比想像中撲實,一踏入店內便是多不勝數的打冷食物,不少客人就在這裡「手指指」地點菜。
這裡沒有餐牌,要吃東西可看牆上貼著的菜單,或者乾脆出去點實物好了。坐下伙計熱情地送上功夫茶及酸菜,喝畢還問要不要添飲。
第一次來,就吃些簡單的。先來花生燜豬尾,是打冷小吃,四件豬尾加大量花生,豬尾燜得腍,軟骨部份膠質極豐,十分美味。
有次和同事來午膳,覺得這家裝潢不錯的泰菜館的水準甚高(九龍城想坐舒服點的泰菜館,不是黃珍珍,就是此店),午餐只是三十多塊一客,其中海南雞飯令人印象深刻,不比同心的差。經理很面善,他好像亦認得我,但苦思良久也記不起之前在那家店認識他。
和小卡報告後,她說想去吃一次,這晚便和她來吃晚飯。見到經理,小卡也想不起是誰,最後終於向他詢問,原來是之前留園雅敘的部長之一。
點了幾樣東西,先來雞炒飯。餐單上的相片太小,還是為是泰式海南雞配炒飯,豈料是雞肉片炒飯,有點失望。飯炒得頗香,只是濕了點,雞肉不及午市吃到的海南雞般鮮嫩。
椰菜苗炒燒肉令人失望,那燒肉每一件都又乾又硬,完全不能入口,幸好椰菜苗尚算清嫩。
早兩天下午到九龍城午膳,才想起還未寫這篇一個月前的聚會,屯積的食記實在太多。
到了六月底才搞得成這次在同心的小字輩聚會,不過還是湊不齊人,只有六位出席。人多可以多點一些菜,這晚也吃了不少:
活蝦刺身是第二次吃,蝦肉依然爽甜扎實,這次還付有蒜片,夾著吃好像放心一些。不過此菜的靈魂還是那酸辣醬,就是冒汗也要蘸。
上一篇食記刊出後,本來很多人要求組團去吃,不過最近各有各忙,也就沒了下文。
與其等,不如先行出擊,可能其他人看完這篇後會更積極亦未可料。
和小卡兩人再訪同心,這次坐了近後門的桌,亦因此整晚受蚊子滋擾(後門是洗手間出入口,經常有人出入,蚊子自然飛進來),下次來還是坐近大門或是正中那幾張檯比較好。
兩個人吃不了太多,只點了活蝦刺身、豬手(小)、海南雞飯及炒芥蘭。
活蝦刺身很久沒吃過了(上一次是在澳門的哥隆),這裡用料新鮮,肉質只有少許黏口。吃這個菜最矛盾,不蘸那辣醬又嫌淡,蘸了又辣得頭皮發麻,結果我還是流了不少汗。
這晚又要獨自解決晚飯。當時剛好寫完「再訪橋泰」那一篇,還惦記著它們的鹵豬手,但又不想一個人跑去大角咀,於是在搜尋器鍵入「泰式豬手飯」,找到了這家叫同心的泰國菜館,原來就在九龍城,放工過去很方便,就決定去試試。
菜館在九龍城的東端,附近還有一家同名的雜貨店,生意好像不俗。店比想像中大,不過桌椅排得甚密,而且是呈長形的,有點像銅鑼灣的清亭越南菜館,總之不是讓人坐得舒服那種店。
侍應清一色是泰國人,來光顧的好像也有不少是泰國人。食物一盤盤地放在玻璃櫃後面,並傳出陣陣酸辣交織的香氣,單是味道就很對勁,賣的明顯是地道泰菜。
一心來吃豬手飯,當然點這個,三十元一碟連湯,以小店來說不算便宜。店內的宣傳單張說這裡賣的是泰北菜,很有興趣知道和慣常吃到的泰南菜有何不同。
我坐的小桌子剛好可以看到負責切豬手的歐巴桑,她以熟練的手法切好豬手,再把配料等鋪在飯上面,不消一會便把我的豬手飯弄好了。
以造型來說,這豬手飯實在令人失望,豬手的外皮和肉分離,再把它雜亂地堆在醃菜、蔬菜和冬菇上,旁邊放了半只鹵蛋。
不過吃在口中又是另一回事。豬手的外皮鹵得入味,膠質又豐富;而肉也是煮至極腍,幾近入口即溶。除了鹵汁略甜之外,可以說和橋泰不分上下。鹵汁用來下飯也不俗,再加上像是「鹹酸菜」的醃菜、鹵蛋等,不用十分鐘就全跑進我的肚子裡。
湯是胡椒蘿蔔湯(忘了拍照),清甜但辛辣,可以清一清味蕾。
吃得稱心滿意的豬手飯,一於和小字輩再來一次,吃吃其他有泰北特色的菜。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很懷念台灣的牛肉麵,但當然不可能隨時飛過去吃,很遺憾的在香港很難找到像樣的牛肉麵店。對「大婆牛肉麵」這類名人餐館(此為專欄作家李純恩的太太的店)我很有介心,因通常都是名過其實,綽頭居多。
不過實在想發掘一下本地的好麵店,禁不住還是去試了。店在九龍城,由我上班的地方過去其實不太遠,三十元計程車左右的距離。據知此店本來是另一位名人黃毓民的,後來他把店轉手讓給李純恩,自己卻在旺角開設了新店。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