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好運這家「星星點心店」的成功,引來不少模仿者,不過小臣一家也沒有光顧過,一來自己有幾個固定飲茶的地方,二來總是不習慣晚上吃點心,所以總是沒有動力驅使自己去試這些點心店。
聚點坊是個例外,可能是不只一次聽到小頭兩夫婦大讚它的關係,所以來了興趣。這天星期六下午去找波叔扦腳之前,就跑來這裡試試。
見小頭連續光顧兩次,小卡說一定要來上環會一會木佬的烤乳豬。
這個街市的熟食中心小臣沒來過,原來要由皇后大道中那邊上才最方便,我們由永樂街那邊進入,結果在街市內繞了幾圈才找到路。
典型的熟食中心格局,木佬在中間的部分,由於才六時許,不算太熱鬧。
上星期偶然在明報周刊讀到有關此店的文章,對這位在日本拉麵店學藝的文哥有點興趣,這天星期六中午下了班,便匆匆趕來中環嚐他的拉麵。
此店就在往九記及勝香園的樓梯旁,整幢樓宇髹成鮮黃色,十分搶眼,不怕找不到。只是明明兩個月前吃罷勝香園後,曾路過此處,怎麼就沒有發現這家麵店呢?
我承認自己有「漢堡包情意結」。
小時候住華富邨時,邨內的「大大公司」(年紀輕的看倌可能不知道有家這百貨公司吧)中的小吃店有港式漢堡買,那時我們幾個黃毛小子,經常伏在玻璃窗看人家煎漢堡扒,被陣陣香味饞得口水直流。還記得當年經常借故不跟父親去參加親友的聚會,為的是可以自己解決午/晚飯,吃的就是這小吃店的漢堡包,或炸雞腿飯。
大了之後卻比較少吃漢堡包,麥噹噹的漢堡根本不入流,那些又乾又柴的漢堡扒,還比不上以前小吃店的出品,所以近年幾家標榜高檔的漢堡包店開業,我反而一一吃過,甚至越吃越起勁。這家近期好評不絕的 Burger Joint 自然早已在待吃之列。
幸好上星期找到機會說服小卡來吃,否則鱔稿王一出稿,可能又爆個滿堂紅兼拉低水準。
Burger Joint 在上環,深入禧利街之中,不熟這區要找它,可還有些難度。晚上七時許來到,店內一個人客也沒有,還以為要關門了。探頭入內,樓面的小廝招呼我們進去,原來此店不是自助的,可以先坐下再點菜。漢堡包的款式很多,不喜牛肉的可選大磨菇、魚或雞,而配料亦可隨喜好增減。漢堡是即製的,要等好一會才上桌。
小卡要的是磨菇漢堡,在漢堡扒上加了磨菇,連薯條和汽水,售五十元左右,比「三個 O」略貴。
這次小字輩的聚會拖了很久,待得小妹「出關」,又輪到小臣「驛馬星動」,最後定下的日期是娜姐日語考試後的那一晚。豈料小臣因公私兩忙而弄錯了聚會的時間,遲到了要大家久等,真是不好意思。
在等候我和小卡的期間,各小字輩已擬妥菜單,並決定先來幾只炸蟹螫解一解饞。
在金海閣和小頭夫婦吃火鍋那晚,席間提起明天假期要到上環買些東西,小頭馬上從她的待吃名單中找出這家「五樓廚房」,就在上環文咸東街。真佩服她,把想吃的店都整整齊齊地寫在小本子上,而我則只是「鬼劃符」地隨手寫在記事簿,很多時候還忘了寫在那一頁。打電話去問,得知此店假期也開門營業,連隨訂了檯。
此店以前在銅鑼灣叫作「Fusion」,因不敵狂飆的租金搬來了上環。我依稀記得在某雜誌看過舊店的介紹,但從來沒有光顧過。
假期當日,小頭「再培訓」後趕來上環和我倆會合,一起來到了這間落成不久,叫柏廷坊的大廈,店就在五樓。
店採用了全白色調的設計,陽光由落地玻璃透進來,可以讓客人在輕鬆的氣氛下用餐,第一印象不俗。天氣合適的話還可坐在小露台,不過是日三十度加潮濕悶熱的天氣,坐在外面大概是受罪多過享受。
來之前找了些資料,見大部分人都讚此店的「極黑豚」豬排,便點了這個。小頭和我的選擇一樣,小卡則取海鮮雜錦。頭盤三人一致要了巴馬火腿沙拉。
九記牛腩」是一間非常有名的小店 – 牛腩有名,規舉也是有名地「寸」:配搭不可改 – 咖喱腩要跟伊麵吃,爽腩要吃淨 (不得配粉麵,當然可另點一碗齋粉麵),牛筋只有咖喱,賣完河粉才賣米粉,晚市八點半才營業。
第一次光顧聽伙計連珠炮發地說這些規舉,正常人一定摸不著頭腦。
「正斗」是在西營盤的一家頗「地痞」的潮洲鹵水鵝飯店。這間店是有一次到「咸魚欄」附近買東西 , 然後回皇后大道西乘車時偶然發現的 ; 看見她掛出來的鵝很肥美 , 加上當時已經下午二時多 , 小小的舖裏還擠滿人 , 賣的東西應該不會太差 , 便斬了四分一隻鵝回家做菜。
切鵝的師傅很用心 , 把鵝胸部份切成一塊塊鵝片 , 其他部份才斬件(吃慣潮洲菜的朋友應該知道鵝片是貴一級的), 鹵水汁則另附。吃的時候淋上鹵水汁 , 再放進微波爐「叮」兩分鐘 , 鵝香撲鼻而來 , 鬆軟的鵝肉是近年吃過中較好的 ; 西營盤果真是臥虎藏龍之地。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