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Category: 碟評

音樂 – 《明明》

  拖了很久才寫這篇碟評,是因為這套電影。唉,怎麼說好呢,實在太差勁了。故弄玄虛的故事骨幹,套上錯摸版《兩生花》,加上全套電影均用上 MV 式拍法,看得人頭昏眼花,差點按捺不住要提早離場。起初還打算自己買票進場看,幸好同事 T 送了贈劵給我,否則一定更氣上加氣。

看電影前已買了這張 OST,音樂比電影精彩得多,第一次聽人山人海玩這種占士邦式音樂,不論是 V 記或是 PixelToy,均能營造出此電影的氣氛。

不過在碟中加入 At17、拜金小姐的歌曲,就好像有點牽強,在電影中沒有播過的固然不用說,就是播過的也和影像不太配合。更奇怪的是假音人的<造世界>,完全和這套電影沒有關係,卻放進這 OST 之內。

最喜歡的有 V 記的<月光曲>,氣氛很好;她另一段<明明 明明 明明>則很有懸疑的況味;蔡德才在<回憶II>中,以他拿手的鍵琴奏出雖短但有靈魂的一段音樂;<流浪者之歌>周迅和明哥合唱,早在後者的大碟《若水》中聽膩了,沒有甚麼驚喜。

話題之作自然是張信哲重唱崔健的<假行僧>,他以陰柔的唱腔為這首經典注入新的元素,不過我不喜歡他的演繹方法,故空有絕妙的編曲也不能打動我。

音樂 – 《林夕字傳2》

  我曾經很祟拜林夕。那是讀預科的年代,既討厭自己沒有勇氣選修文科,以至斷了入大學讀中國文學的路,也不喜歡預科時就讀的那家工業中學,因為沒有一個人懂文字。典型十八歲年輕人的自憐自傷。

在這時有個叫林夕的新人,填了一首<吸煙的女人>後一炮而紅。底細揭開後,原來他是港大中文系的碩士生!那不是我夢想的人生嗎?很自然地把自己投射到他身上,留意他寫的每一首詞,買他所有的散文集,把自己沒希望做到的,統統借林夕的筆,在夢境中化為現實。

及後林夕越填越濫,當他在一年間生產二百首歌詞之際,再也沒法令我產生尊敬的感覺,怎麼能把文字堆滿音符便當成歌詞呢?當年字字珠璣的林夕到了哪裡?加上近年很少聽流行曲,連林夕填了什麼也沒有留意,只是偶然在達明及王菲的唱片中聽到他寫的詞,才稍為留心聽一下,但已經全然沒有當年的感動。

音樂 – World’s End Girlfriend 《Hurtbreak Wonderland》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 World’s End Girlfriend,之前只知道他是日本新生代電子音樂人,並曾於零五年來港辦過音樂會。買這張《Hurtbreak Wonderland》是因為袁智聰的介紹,很有興趣聽一聽夾雜了電音的弦樂,是如何表達出作曲家 Katsuhiko Maeda 憂郁的情感。

自從四月中唱片入手以來,它便成為了我 iPod 的「新貴」,幾乎隔天便聽一次。那種在華麗弦樂中突如其來的躁動電音,尤如在風和日麗下午的幾聲驚雷。如袁兄所述,音樂非常有電影感,我起初也以為是電影配樂。

全碟的風格非常統一,都是以相對靜態的弦樂/琴音/色士風起始,在中段卻突然出現扭曲的電結他,敲擊,以及其他取樣得來的聲響,把調子完全改變,非常黑色。每篇樂章均不短,平均長度達十分鐘,可以細緻地表達出起應有的起、承、轉、合。

最喜歡的一節是<Birthday Resistance (誕生日抵抗日)>,在弦樂當中加入了 Drum n’ bass,然後是一大段噪音,最後又回復平靜(可在左面 MP3 播放器試聽)。另外較為冷靜的<The Octuple Personality and Eleven Crows (8重人格と11羽のカラス)>也很好,特別是中段的色士風吹奏。

很有特色的新派音樂,不過調子頗灰,只適合悲觀心態者如我。

音樂 – Various 《8-bit operators》

  這是另一張向 Kraftwerk 致敬的大碟,吸引我的,是廣告文案說全碟均以電子遊戲配樂式的手法翻玩 Kraftwerk 的作品。

不過聽罷之後,有好幾首的編曲一點也不 Low-bit,而且也和原曲出入不大,雖云 Kraftwerk 的音樂在三十年前也是 Low-bit 電音,但翻玩始終不是倒模重製吧。其中也有較離奇的,如 David E Sugar 的<Radioactivity>,居然加入了結他,也玩到和原曲好像沒有關係。

比較喜歡的是 Nullsleep 的<The Model>,甚有打機感覺,加上扭曲的人聲,這才是我想像中的電子遊戲配樂翻玩(可於左面播放器試聽)。另外用了超簡單鍵琴彈奏的<Kristallo>、簡潔清爽的<Electric Cafe>、唱遊風格的<Tanzmusik>,以及加了 Rap 的<The Man Machine>都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

除非真是 Kraftwerk 的超級粉絲,否則很難會愛上這張作品。

音樂 – CK 《Perfect Disorder》

  那晚路經灣仔,自不然進去唱片店掃貨(一張 CD 比 H 記平十多元,當然一次過多買幾張),看貨架上有這張小奧介紹過的新人唱片,便一起買了。

回家後放進唱機上一播,傳出來的竟然是深厚廣闊的聲線,一點也不像是新人的架勢。這時小臣才上網去找這小妮子的資料 – 原來這位李思祺幼年時已受過聲樂訓練,去年才放洋回來,棄設計而加入娛樂圈。一家不見經傳的小唱片公司 Do Limited 為她製作了第一首單曲<仍未解決>,可惜單曲派台後得不到太多的 air-time,她便轉而在各大商場出騷爭取曝光率,並因此而贏得了口碑。

這張大碟在沒有飲茶灌水、交換拍劇出小丑騷的「港式宣傳」之下,打上了 H 記唱片銷量榜的第一位,可謂異數,由此可見還有不少痛恨英皇娛樂的樂迷,肯真金白銀去買一些有心有實力的製作。

全碟由劉祖德負責所有曲詞,難免令人想到謝安琪和周博賢的成功組合。不過劉的作品比較大路,詞作偏向以愛情為主題,不及周博賢令人屢有驚喜的偏鋒。思祺的唱腔豪邁,有點像何韻詩和盧巧音,但我覺得思祺的音域比後兩者還要闊,只要再注意一下感情的投放和強/弱音轉接的技巧,一定比何及盧更有前途。

<仍未解決>一共有三個版本(最後一個版本是隱藏的),不過此曲過於簡單,可能是為了遷就舞台演出而作。

音樂 – 謝安琪《The First Day》

  很少聽流行曲的小臣之前一直把謝安琪和另一位唱爵士的李安琪(Angelita Li)混淆,直至某次在卡拉 OK 聽了小娜唱前者的歌,才知道自己弄錯了。

對這個紅起來的小眾歌手有點興趣,反正近日沒甚麼有趣的唱片,便買來了她的《The First Day》一聽。原來她已加入了新藝寶,這張只是舊作重唱,另加三首新曲的「新唱片」,大有在主流樂壇重新起步的姿勢。

第一首就是點題的<第一天>,謝的唱腔乍聽竟有幾分王菲(還是王靖雯時)的影子,頗大路流行的 K 歌調兒,我心裡一沉,難道這麼快已被主流淹掉個性了嗎?

不過定論下得過早,第二首<姿色份子>的 upbeat 節奏加上言之有物的歌詞,把我的憂慮一掃而空。之後接連傳來 R&B,world music,light jazz,甚至茶舞曲調,都令人有著不同程度的驚喜。演繹方面,謝的低音潛得不夠,唱到音域闊的歌曲時有點勉強,不過已經比一眾靠樣貌為生的女歌手高出好幾班。

這張碟使人另眼相看的,其實是包辦了大部份曲詞的周博賢,除了編曲多元化外,詞也填得不俗。在今天林夕把填詞等同堆填之際,聽到這麼用心的詞作,實在令人感動。最喜歡的是<後窗知己>,居然可以令我放下手頭的書把整首歌詞聽完,奇詭的情節不聽到最後也不明所以。已經很久沒有碰到有興趣細閱的歌詞了,實在太久了。

<我愛茶舞廳>初聽不甚喜歡,但再聽幾次又覺有趣,李克勤先生應該學一下人家怎樣處理這種雅俗共賞的歌詞。

結論是沒有買錯的一張唱片,希望謝安琪和周博賢可以繼續下去。

音樂 – Isobel Campbell 《Milkwhite Sheets》

  未買此碟之前,只聽說過有 Belle And Sebastian 這隊樂隊,而 Isobel 就是其中的大提琴手,現已離隊作個人發展。試聽 Isobel 其實是受了一些宣傳文案的影響,很想聽聽這張「民歌版的 Cocteau Twins」有何特別。

對西方民瑤不太熟悉,搞不清此碟中那幾首是民瑤改編,印象中好像只聽過<Willow’s Song>和<Thursday’s Child>。Isobel 的演繹偏向迷幻,但未至於黑色到像 Current 93 那種;她的嗓子較薄,甚具「若有若無」的出塵效果,但多聽則略嫌重覆,漸漸令人失去集中注意力的意志(左面的 MP3 播放器有<Willow’s Song>可供試聽)。

全碟的歌曲均以簡單的木結他和大提琴演奏,其中數首則有客席電結他手参予(包括前 Smashing Pumpkin 的 James Iha),編曲以低調深沉為主。

聽了多遍,整體印象依然不深,只喜歡甚富東方色彩的<Willow’s Song>,清唱的<Loving Hannah>,與及迷幻版<Thursday’s Child>而已。

音樂 – 劉以達 《達與璐》

  零六年終結之前開心了好一陣子,因為明哥、達叔和村上春樹幾乎同時推出新作品。好久沒有這種不假思索、馬上從貨架把東西買下來的衝動。

兩個星期以來有點應接不下,iPod 內的《若水》和《達與璐》交錯地播,手裡則拿著《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在讀。

聽《若水》和《達與璐》有著天和地的反應。坦白說,《達與璐》令我十分失望,等了這麼多年,以為達叔會延續《麻木》的神話,為我們帶來前衛和非主流的樂章,豈料結果卻像是踏在流行與搖滾中間的鋼線上,一刻擺向左,另一刻卻擺向右,教我們在旁看得冷汗直流,擔心他還可以向前走,還是將會掉下來摔個粉身碎骨。達叔既想擺脫電子音樂的羈絆,又想進軍內地市場,但又希望照顧一下本地主流的口味,結果弄了這張三不像出來。

整張大碟的風格很統一,不客氣地說就是沒有變化,除了結他的 feedback 的有/無之外,聽了好幾次也找不到中間幾首的分別,加上旋律不是十分吸引,大部份的歌曲都沒有搶耳的效果。主音的李璐璐很王菲腔,她的演繹只能說是不過不失,如果能找回胡倍蔚唱,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十首新作品中,我只喜歡開首的<丟失隨想>、有達叔吟唱<一秒鐘>和有大量 feedback 的<大跟蹤>和<醉>。其他諸如極度老套、內地味十分濃的<舊手錶>和<黑煙白煙>簡直不能相信是出自達叔的手筆。

最不能忍受的是最末的<石頭記>(輪迴版),新意全無之餘,落了個狗尾續貂的惡名,既然想和達明時代作個了斷,就索性不要再回首,拉拉扯扯又有甚麼意義?

一面寫一面把《麻木》拿出來播,心情才稍稍平靜下來。

愛之深才責之切,希望達叔未來可以從鋼線上爬下來,找到自己應走的路。

音樂 – 黃耀明《若水》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忽然在唱片店看到明哥的新唱片,十分驚訝。這一年來我和本地流行音樂完全脫節,唱片也是在網上訂購居多,連唱片店也很少逛,不知道有什麼唱片推出不算稀奇。

二話不說把新碟買回家並轉錄在 ipod 中,每天上班都聽,聽了十多次才下筆寫這篇樂評。首次聽畢全碟的感覺,是慶幸不再是翻唱歌,也樂見有不少新嘗試。

唱片的主調是古曲新唱 -《Adagio in G minor》改編而成的《維納斯》、《Hymne A L’Amour》變成《給你》、加入了琵琶和揚琴的《流浪者之歌》以及新曲仿古的《詠歎調》,組成了全碟的主結構,再夾雜明哥拿手的華麗/凄美/末世意境,在新聲效和舊風格的完美結合中把明哥推上另一高峰。最值得一讚的是全碟大部份歌詞交由周耀輝負責,也只有周才填得出和歌曲吻合的朦朧詩意境,把林夕填的其餘幾首完全比下去。

《維納斯》早在半年前的港樂演唱會中已經亮相,不過這次才有機會仔細聽,搶耳的懷舊電音效果,配合結尾的電子弦樂合奏,襯托著熟悉的調子。但最值細味的還是歌詞:
跟孔雀飛到折翼/跟風霜跌下地平/一切都變得動聽/一切都覺得痛惜/都市中太多記憶/會鍍成神話証明愛仍然/可傾城

《阿姆斯特丹》由頭帶到尾的電結他是此碟的最大驚喜,在急遽的節奏中,明哥以假音氣定神閒地唱著:
發現我很久已沒有今日/發現我很久已沒有興奮/往事正消失/未來亦消失/趁換了天空趁一個人換個靈魂。

音樂 – My Little Airport 《只因當時太緊張》

(原文刊於我的網頁)

  在很偶然的情況下聽到電台在播 My Little Airport (MLA) 的《我愛官恩娜,都不及愛你的哨牙》,才想起還沒機會聽過他們的唱片。之後到好幾家唱片店找了多次也找不著,最後還是上網訂。新唱片還未有推出日期,於是訂了零五年出版的《只因當時太緊張》。

Pages: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