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By 小臣

音樂 – 《林夕字傳2》

  我曾經很祟拜林夕。那是讀預科的年代,既討厭自己沒有勇氣選修文科,以至斷了入大學讀中國文學的路,也不喜歡預科時就讀的那家工業中學,因為沒有一個人懂文字。典型十八歲年輕人的自憐自傷。

在這時有個叫林夕的新人,填了一首<吸煙的女人>後一炮而紅。底細揭開後,原來他是港大中文系的碩士生!那不是我夢想的人生嗎?很自然地把自己投射到他身上,留意他寫的每一首詞,買他所有的散文集,把自己沒希望做到的,統統借林夕的筆,在夢境中化為現實。

及後林夕越填越濫,當他在一年間生產二百首歌詞之際,再也沒法令我產生尊敬的感覺,怎麼能把文字堆滿音符便當成歌詞呢?當年字字珠璣的林夕到了哪裡?加上近年很少聽流行曲,連林夕填了什麼也沒有留意,只是偶然在達明及王菲的唱片中聽到他寫的詞,才稍為留心聽一下,但已經全然沒有當年的感動。

香港美食 – 再訪 Aspasia (Closed)

  星期六下午,本來想不到往那裡吃午飯,苦思一會後,突然有個美味薄餅的形象在腦際閃過,最近在哪裡吃過好的薄餅?是 Aspasia!

沒有訂位便闖上去,店比上次星期天來聚會那次多客人,近八成滿,幸好還有座位給我們。

餐單和上次來吃時頗相像,我一心來吃薄餅,自然點了巴馬火腿薄餅作頭盤,餐單上的主菜不大吸引,侍應介紹吃牛小排,和一般午餐收費一樣,就要了這個。小卡則要了魚及意麵作頭盤及主食。

先吃農夫包及 Grissini(沒拍照,可參考上一篇),和上次吃一樣,農夫包仍是那樣鬆軟香脆,吃著吃著就飽了一小半。Grissini 的醬還是以試管盛著,侍應說已把醬盛滿一些以方便客人蘸,但始終沒解決因衛生理由只能頭/尾各蘸一次的問題。

這個是小卡的頭盤,我和她也忘了是什麼魚,反正是魚味不濃的白肉魚吧。最特別是其實是削成薄片的雅枝竹,起初還以為是蘿蔔絲,但味道不像,因它帶一種清新的甘甜和微香,比蘿蔔有層次和深度。

職場苦樂 – 地鐵路線演變史(下)

  在地鐵路線的原規劃之中,最「好事多磨」的便是東九龍線。

東九龍線在原規劃中屬第七階段的系統擴建部分(見上篇),應該比港島線北角至柴灣一段更早落成。此線原為第二條地鐵過海線,由林士街站(即現時的上環站)出發後橫越維港,登陸後在尖沙嘴海員俱樂部設站,並與港九線的尖沙嘴站換乘,然後經紅磡至何文田、馬頭圍、土瓜灣、啟德到鑽石山與觀塘線換乘。在六七年的第一份顧問建議書中,此線甚至延伸至沙田,後來因沙田新市鎮的發展推遲,鑽石山至沙田的一段才在六八年的修訂建議中刪除。

我的中學生活(小卡篇)


  就讀培英中學被編排至H班,實為放牛班;而班主任何家輝老師可算是我的啟蒙老師,他剛好畢業,人有一股傻勁;正正編配至H班當班主任兼任中文老師,我更因此誤打誤撞下接任班長一職,直至中學畢業。何老師亦創立白綠劇社,擴濶同學創作視野。何老師不拘小節,能與同學有互動作用,跟他能平安渡過中二生涯,不出亂子……萬幸也。
 
中三時成績有進步後調升至B班,由於A-F班其實是收納成績比較佳的學生;更在此結識了一班比較投緣的同學,老友M亦是其中一位至今仍有聯絡的好友。

我的校園生活(小卡篇)


  幼稚園階段

由於小時家住港島石排灣村,因此就讀於漁光村幼稚園,印象最深刻是校園兩旁種滿植物,而且要拾級而上才能進入校園。以上「印象」已經甘老太求証,確証小時候真是保有一些有趣片段。
 
小學階段

當然亦被編排在家居附近的聖伯多祿小學,從家中步行可至的學校還有一個佔地不少的硬地運動場,規模跟師資亦不俗,同時她亦是一間教會學校。

香港美食 – 新志記

  [又是擱下很久未寫的食評,小頭已經搶閘報導過了,所以久未動筆]

這家在地鐵太子站運動場道出口的老式飯店,大概在門外經過有數百次之多(小卡曾在附近上班,亦是外母的現居地),但從來沒有想過去光顧,不是小頭提議,也不知它原來甚獲好評。

這晚是我們和小頭的「星期一之約」,另外找來了小彭,四個人可以多點幾道菜。要老伙計推介,他說此店樣樣皆拿手,最後點了以下幾道,只有一個蜜香骨是他介紹的。

沙薑雞 - 雞味豐富,肉質爽而不韌,沙薑味頗濃,做得不錯。

魚頭芥菜豆腐湯 - 清甜有魚鮮味但不腥,芥菜嫩綠甘美,也是值得一讚。

香港美食 – 清真惠記

  在 Smashing Pumpkins 的食評看到這家有名的清真小食店,居然也賣燒鴨。最近兩次在波記吃鴨吃出癮來,心思思又來找這家店試試。

據聞店主是來自廣州的穆斯林,所以除了咖哩做得出色之外,也會弄燒鴨和太爺雞。店在鵝頸橋街市熟食中心,從來沒有上過去吃東西,這晚也找了一會才找到上二樓的路徑。

遠遠地瞥見有回教徒拿著一袋食物出來,那方向一定就是惠記。果然不錯,不料到了店前,卻見閘門半關,而前面的桌椅均放上鄰店的菜單,心中暗叫不妙,一問之下原來惠記只營業至晚上六時,這晚尚未關門,原來是還有一只燒鴨沒賣完。老闆提議我們賣半只鴨回家吃,既來之自然不會空手而回,便接納了他的建議,另外買了一盒飯和一碗蘿蔔。半邊鴨七十元,飯和蘿蔔只收二十。

燒鴨在回家的車上傳來誘人的香氣,回家打開來後就更是滿室鴨香。老闆把劏鴨流出來的鹵水汁用膠袋盛了給我們,回家後可以淋一些在鴨上。急不及待吃一件鴨,肉質嫩滑,外皮脆而不乾,肉汁甚豐,濃濃的鴨和香料味道乃小臣最愛,一件件讓人吃得口不停。

老闆娘知道我們兩個人吃一盒飯,弄了滿滿一盒給我們,回家分成三碗還有剩。

我的母親、父親(小卡篇)


  母親大人是一個傳統中國婦女,而且更是家中財政大臣,小時候一切大小事務都由她作主;至於父親早年要為口奔馳,所以經常日夜班不間斷工作,童年時只記起他上午於其時市政局轄下的公園任職管理員,夜班便往電話機樓擔任夜班管理員。

母親除了煮得一手好菜外,同時亦是一位保守投資者,剛好跟爸爸唱反調,她經常向我們說要多儲蓄留作應急之用,旅遊從來不是她那杯茶,永遠把孩子及丈夫放於第一位;爸爸是一個衝動又不計後果,同時又喜歡投機的人,家族中麻將耍樂更每每在節日聚會中出現,賽馬亦是他日常喜愛的節目,偶然大姐還會帶爸爸出外四處遊玩,他的旅遊閱歷亦不少。

他倆性格南轅北轍,媽媽內向,爸爸外向,日常生活經常擦出火花,我們姊妹偶然還要為兩老仲裁;家中這對活寶雖然年紀不輕,身體毛病亦不少,但活力十足地享受退休生活,喜好雖不同,但各自各精彩。

香港美食 – 靠得住靚粥

  知道這家店有一段時間了,一直沒有來光顧,一來不喜歡太自大的宣傳(「香港第一粥」!),二來它的口碑也是人言人殊,不是那種一面倒讚好的店,三來它就在景叔附近,後者一定有水準保證,所以來灣仔吃粥,通常都是跑去景叔的店。

這晚不想吃太豐富,下定決心來這裡吃粥。晚上七時多,店幾乎全滿,歐巴桑招呼我們在一張四人桌坐下,之後主動換了一張卡位(高背沙發雅座)給我們,雖然她沒有什麼笑容,但也不像是某網站的人說得那麼兇巴巴。

我一早立定主意要吃招牌拆肉泥鯭粥,小卡轉了三次主意後才選定豬肝白鱔粥,另外要了「名物」白灼魚皮及鹹肉粽。

晶瑩剔透的魚皮先上桌。除彈牙爽脆外,還透出一陣魚香,應該是以魚湯浸過,蘸一些辣椒醬油吃,更能吊出其鮮味。此物價錢雖不便宜,但水準高,值得一試。

接著試粽子。綠豆和糯米的比例不錯,有豆香之餘,亦甚軟糯。鹹蛋起沙但未至漏油,肥豬肉卻欠奉,只有一件頗瘦的鹹肉。整體來說不俗,但又不至於是「香港至正」。

我的玩具

  雖說兒時家中餘錢不多,但小朋友總有些玩具,現在回想起來,其實自己也擁有過好一些。

有意識後,記得當時最常玩的是巴士。在「我的志願」一篇說過,小臣在孩提時代已對巴士有莫名的好感,有巴士模型絕不為奇。當時的巴士模型,只是紅色硬膠製的有輪小車,和現在用合金造的精巧微縮版有著天壤之別。不過兒時的小臣在屋內推著巴士模型,嘴裡發出「胡…胡…」的引擎聲,已經可以樂上半天。

孩提時代沒有太多玩具,能記得起的有鐵雞生蛋、「慣性動力」鐵車、飛行棋、鬥獸棋等等。也記得曾經擁有一輛三輪單車,有時也會在走廊外踏,不過一次意外翻車,下巴碰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流血不止,結果縫了四針,之後便不准在街外踏單車了。